1. 首页 > 星座日期 > 文章页面

算命三不看(各行各业的祖师都是谁)(算命三不算五不看)

各行各业的祖师都是谁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算命三不看,以及各行各业的祖师都是谁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康熙的历史各行各业的祖师都是谁拜佛用的挂是什么

康熙帝玄烨

各行各业的祖师都是谁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5年4月24日),在紫禁城景仁宫,世祖

妃佟佳氏诞生一男孩,他就是爱新觉罗·玄烨,即未来的康熙帝。世祖生有

八子,玄烨排行第三。谁能料到八年后,这个尚未涉世的孩子却轻而易举地

被扶上皇帝的宝座!他以其天资英武,雄才大略,成就了一代伟业,是亘古

少见的英明君主。

第一节聪颖勤学

玄烨一出世,就得到了年轻的父母亲的喜欢,特委托可靠的奶妈带他到

紫禁城外哺养。他小时候未经出痘(天花),父母惟恐他染上这不治之症,

才不得不采取这一措施。因此,他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多少年后,他

犹抱憾不已。值得庆幸的是,他终于平安地出了痘,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

的麻点。这使他对当时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他出过痘竟成

了他将来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

玄烨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他从五岁开始读书识字,很快显露出勤奋好

学的天分。后来,他曾谈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八岁“学庸训诂,询之左右,

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

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接着,

“读大易,观象玩占,实觉义理悦心”。自此便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乐

此不疲”,“好学不倦”,每每读书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岁

时,因读书过劳,至咯血也不肯罢休。难怪他知识渊博,通古知今,这都得

之于他日积月累的刻苦学习。他上面说的话,并非是自夸之辞。官方档案记

载他举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亦非过誉之

辞。

玄烨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又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骑马、射箭是训练的主要科目。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骑射功夫。至盛年时,

能挽弓十五钧,发十三把箭,能左右开弓,每矢无不中的。宫中的严格要求

和他自己的不间断的刻苦磨练,迅速地把他培养成一个多才多艺、能文能武

的难得人才。

在玄烨的成长过程中,要特别提到祖母孝庄文皇后对他的精心培育。玄

烨八岁丧父,十一岁丧母,祖母便直接负起养育的责任,倾注心血,把他教

育成人,教他如何做人,怎样为政。正如玄烨自己所说:“朕自幼会学步能

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祖母对玄烨既慈爱备至,也处处从严要求。凡饮

食,一言一行,都得照规矩和礼仪而行,稍有疏忽,就受到责备。经过反复

教诲,这些已深深地注入他的幼小心灵之中,即使平时独处,也不敢越分违

背。他在位六十余年,“凡一切起居饮食,自有常度,未尝更改”。尤其

是在政务方面,祖母时时给予指点,授以方略,使他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问

题。这位贤德的祖母给予玄烨的思想以重大的影响,帮助和推动他去完成一

代伟大的事业。康熙二十六年(1687)末,当祖母病危时,他日夜侍药看护,

深情地忆起祖母的养育之恩。他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

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

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他对祖母怀有深厚而真挚的感情,甚至已远

远超过对生身父母的怀恋。

玄烨幼年时已显示出与一般孩子不同。他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强,反应

灵敏,模仿大人言行,更为其他同龄孩子所不及。六岁那年,有一次,他同

诸兄弟向父亲问安。福临想试试他们的各自志向,就问他们将来都想干什么。

老二福全说:“我将来愿当个贤王。”老五常宁才三岁,还不懂父亲的意思。

问到玄烨,他朗朗答道:“待长而效法皇父。”一个六岁的孩子,出语不凡,

福临不胜惊讶。看得出来,幼年的玄烨确是一个早熟的孩子!

两年后,这个人小而志大的孩子,终于如愿以偿。

第二节登大位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玄烨年仅八岁,二十四岁的父亲福临突然病

逝。福临在位正值春秋盛年,还没考虑过他身后立嗣的大事。在他病重时,

于燃眉之中作出裁决。他原想让次子福全继位,但孝庄太后不同意,一心要

立她的掌上明珠玄烨为帝。福临拿不定主意,又不敢违抗母亲的意见,就派

人征询他的外国好友汤若望的想法。汤若望认为玄烨已出过痘,继位最有利。

于是,他不再犹豫,当机立断,宣布第三子玄烨为皇太子,继承帝位,命威

望素著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重臣为辅政大臣,在玄烨亲政

前这段时期,扶持和辅佐处理朝政。

初九日,玄烨正式即帝位,改年号为康熙,从此清朝的历史便进入以康

熙为标志的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玄烨刚即位,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就问他,当了皇帝以后,有什么欲望。

他回答说:“惟愿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可是,摆在这位幼主面前的道路却不是一条笔直的坦途,而是荆榛丛生,

障碍重重,充满着风险和惊涛骇浪。他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要走过多么漫长

而艰难的道路,要付出多少代价!

康熙帝即位之际,国内大规模的内战已接近尾声。顺治十八年,吴三桂

率军入缅甸,擒获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次年,在昆明将永历等

人处死,标志着明清战争的最后终结。随之而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在同农

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的军事斗争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等三藩势力,占据云贵、两广、福建等省,已构成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此

外,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仍然活动于川、鄂地区,并没有停止对清朝的武装

反抗。以郑成功为首的原明朝将吏还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占据东南沿海,

后退入台湾,继续抗清。因此,大规模的战争虽已基本结束,人心并不安定,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远不是巩固而不可动摇。

经过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入关后的统一战争,大江南北,黄河流域,农业

生产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逃亡,由于战争的残杀,使人口锐

减,生产下降,国家征税,各省无不拖欠。如四川,直到康熙十年,仍是“有

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繁华的江南也是“所在萧条”,人少而“地亦

荒”。这都是对当时经济残破景象的真实写照。现实的政治与经济、军事斗

争也必然反映到上层统治集团之中。于是,又引起皇帝与四大辅臣主要是同

鳌拜集团的斗争。解决和处理这些纷繁而复杂的问题,对于一个少年皇帝来

说,却不是一件易事。

国内形势如此,国际环境也并不美妙。不管康熙帝是否意识到,他的处

境同样是险恶的。早在清兵入关时,凶恶的沙俄殖民主义势力正向亚洲扩张,

并已越过乌拉尔山,侵入到我国黑龙江沿岸,随处建立起军事据点,作为他

们掠夺中国领土和继续扩大侵略的基地。在我国南方,西方殖民强盗纷至沓

来。还在十六世纪中叶,明朝中后期,葡萄牙捷足先登,最先侵占了我国澳

门。然后,荷兰殖民者强占了台湾赤嵌城。还有西班牙、英、法等殖民者不

断向我东南沿海地区渗透。他们施以炮舰与传教士这两大武器,企图打开古

老的中国大门,达到他们任意掠夺中国的罪恶目的。

很清楚,无论国内或国际,都潜伏着某种程度的危机。如处理不当,就

会使某些矛盾一触即发。这种内外的危险局势不能不使清政府上层统治集团

感到忧虑,临深履薄冰之念,与日俱增。一系列的考验摆在立足未稳的清政

府面前。康熙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更是无可回避地面对严峻的现实。的确,历

史的使命,已经无法推卸地落在了康熙帝的肩上。

第三节擒鳌拜

玄烨即位时,还是一个刚懂事的孩子,没有能力处理国家政务。以索尼

为首的四辅臣,实际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诸如各项大政方针,皆出自他

们四人之手,不过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加以贯彻。一句话,他们是皇帝的代理

人,真正是代行皇帝的职务。

以索尼为首的四大臣,都是功勋卓著的朝廷元老重臣,索尼,姓赫舍里

氏,满洲正黄旗人。早在努尔哈赤时期,随其父归后金。父硕色、叔希福皆

入文馆,为清开国元勋。到皇太极时,他已成为心腹之臣,办理蒙古事务,

日值内院,深得信任。皇太极去世,诸王争嗣位,索尼坚持立皇子,有力地

阻止了多尔衮欲谋帝位的企图。清入关后,多尔衮擅政,索尼遇事不附和,

还据理力争,为多尔衮所忌恨,最终把他赶出朝廷,发充到盛京(沈阳),

看护皇太极的陵寝。直到多尔衮死后,福临亲政,才把他召回京,恢复原爵

位,擢升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苏克萨哈,姓纳喇氏,满洲

正白旗人,也是在努尔哈赤初创业时来归,其父苏纳被招为额驸。他原属多

尔衮部下,很受重用。但多尔衮一去世,他首先揭发其谋逆罪,被擢升为领

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

鳌拜,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从皇太极时起,就是一员骁将,

积军功最多,赐号“巴图鲁”。清定鼎北京,南下川、贵,他皆摧锋陷阵,

屡建功勋,受赏独厚。因主立肃亲王豪格而受到多尔衮的排挤。福临亲政,

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姓钮祜禄氏,与鳌拜同属一旗。父额

亦都是努尔哈赤的五大臣之一,被招为额驸,其母为和硕公主。他出生在战

争年代,以军功升至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保。

索尼等四人都是历三朝或四朝的元老,而且同属皇帝自将的上三旗,他

们在朝廷中的地位是无可争辩的。自然,福临遗命以他们为辅政大臣确是很

合适的人选。但更深的原因是,福临特别是身居幕后的孝庄太后有鉴于同姓

王贝勒如多尔衮等人独擅朝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王争权,严重威胁着皇

帝的权威,所以,宁肯遴选皇室以外的异姓大臣来辅佐幼主,有利于抑制诸

王权势的增长。其次,索尼等四人在政治上都坚决地站在世祖及孝庄皇太后

一边,同多尔衮进行过斗争,博得了他们的信任。当多尔衮一死,索尼四人

的权位扶摇直上,位至辅臣。

索尼四人受命之时,宣读如下誓词:

兹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幼主。

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

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

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讳斯誓,上天亟罚,夺算凶诛。

誓词反映了他们忠君报国的共同心愿。自此,他们开始了八年的执政。

在执政的最初二三年里,他们遵循誓言,颇能和衷共济,对清政权的巩固发

挥了积极作用。在军事上,继续扫荡南明残余势力和农民军余部的抗清斗争,

完成对全国的完全统一。随着战争的结束,形势日趋稳定,这就为恢复和发

展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四辅臣决策,通令各地安插流民,提倡垦荒,开

奖励条例,显见成效,耕地面积稳步增长。还实行赈济蠲免,以纾民力。四

辅臣采取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很快使残破的农业出现新的局

面。朝鲜做了这样的评论:“府库充溢,年谷屡登,人物繁盛。”②四辅臣在

政治上的建树,一是遵照顺治帝遗嘱,裁撤十三衙门,以重建内务府而代之,

从而便消除了阉宦乱政的可能性。二是整顿吏治,定考核,严奖罚,加强对

各级官吏的监督。这对于扫除前明贪风的影响,提高办事效率,是一个良好

的开端。

所有这些进展,都是在他们通力合作的情况下取得的。它为将来康熙帝

亲政奠定了基础。

但是,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

益公开而激烈起来。按照顺治帝遗命,四朝元老索尼位列辅臣之首,本应发

挥首脑的作用,但其年老多病,力不从心,无意揽权,管不了多少事。在四

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受

“顾命”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词。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

横和专权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不甘人后,处处越位抓权。首先便跟苏克萨

哈不相容。苏资望比其他三人为浅,但以额驸之子入侍禁庭,受到皇帝的特

别恩宠,班行仅亚于索尼。他与鳌拜本是儿女亲家,却对其专横不服,“论

事辄龃龉,寖以成隙”。在镶黄旗与正白旗圈换土地这个问题上,两人的矛

盾势同水火。清兵入关后,一度争相圈占土地。本应按原定八旗方位进行分

配,但摄政王多尔衮有意抬高他所属的正白旗地位,擅将蓟州、遵化、迁安

等处应给镶黄旗之地拨给了正白旗,另把雄县、新安、河间、容城等处分给

镶黄旗。尽管这一分配有违旗制,但事已过二十年,“旗民相安久”,如果

重新调换,势必引起旗与旗、旗与民之间的纷争,不利于大局的稳定。鳌拜

属镶黄旗,有意压正白旗,便旧事重提,呈请户部,坚持两旗土地对换,正

白旗土地不足,另拨民地补充。朝廷内外“皆言不便”。属正白旗的大学士

兼户部尚书苏纳海说:“地土分拨已久,且康熙三年奉有民间地土不许再圈

之旨,不便更换,请将八旗移文驳回。”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也持

反对意见。鳌拜大怒,即以此事,谋兴大狱,下刑部议罪,必欲置之于死地。

年已十三岁的康熙帝召四辅臣询问。属两黄旗的索尼、遏必隆对鳌拜“坚奏

苏纳海等应置重典”一事不表示反对,而属正白旗的苏克萨哈沉默不语。康

熙帝看出辅臣意见分歧,没有批准。专横的鳌拜根本不考虑康熙帝的意旨,

还是假借皇帝的名义,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处死。

更换旗地一事,鳌拜与苏克萨哈结怨更深。索尼对苏早有厌恶之感,而

对鳌拜专权亦有不满,毕竟同属两黄旗,根本利益一致。遏必隆与鳌拜同旗,

结为一党,凡事附和。这就给他专权、排挤打击苏克萨哈开了方便之门。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因病去世。这年,康熙帝已十四岁,于七

月,举行亲政大典。鳌拜却不愿归政皇帝,企图继续把待朝政,这就使他从

同辅臣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同康熙帝的矛盾和冲突。索尼一死,鳌拜更无

所顾忌,竟以首辅大臣自居,“班行章奏,鳌拜皆列首”。苏克萨哈处处予

以抵制,主张政务已归皇帝,辅臣无权总揽一切。鳌拜专权受阻,怀恨在心,

对苏克萨哈动了杀机。

苏克萨哈感到难与鳌拜共事,惟怕遭其暗算,遂产生引退之念,向康熙

帝乞请辞职,允许他去守护先帝陵寝。鳌拜乘机诬陷,以其心怀不满,不愿

归政皇上为大逆论,罗织罪状二十四款,拟处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

旦磔刑,余子六人、孙一人、兄弟之子两人处斩,家产籍没,还拟处死其族

人。康熙帝以为处分太过,“坚执不允所请”。鳌拜无臣礼,“攘臂上前,

强奏累日”。帝无奈,仅将苏克萨哈改判绞刑,余均从所议。刚刚亲政,而

鳌拜即将苏克萨哈灭族,其蛮横专权已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四辅臣已去其二,剩下遏必隆唯命是听,鳌拜则为所欲为。他在朝廷内

外广树党羽,安插亲信,如内秘书院、兵部、吏部、户部、工部等首脑,都

是他的人,其弟、侄都占据要职,“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内外用伊奸党”,

从而完全控制了国家中枢机关。这一局面,连出入宫廷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也

看得十分清楚,他写道:在康熙帝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

的宰相(指鳌拜)把持了议政大臣会议和六部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

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疑议”。凡朝中大事,鳌拜召集亲信,

“在家中议定,然后施行”。即使康熙帝不同意,他也强行贯彻。如,他颁

布“圈地令”,掀起了继多尔衮之后第二次圈地高潮,“圈地议起,旗民失

业者数十万人”。他对逃人的处罚更严于前,规定种种严刑苛法,“株连穷

治,天下嚣然”。鳌拜自行其是,即便在康熙帝面前,也“施威震众,高声

喝问”。鳌拜如此擅权,已威胁到皇帝的绝对权威,因而引起了年轻的康熙

帝和隐居宫闱的孝庄太后的警惕。

康熙帝虽年少,但颇有心计,时刻关注朝政,认真学习处理朝政的方法。

他每天按例与辅政大臣一起听政,提出自己的见解。后来他回忆说:“昔听

政时,每令读本,朕与辅政大臣共听之,或因一时言论,往往忽略,朕谓伊

等:此内关系民命者,尤不可不慎,伊等皆经行间效力,不以杀人为意,朕

必慎焉。”他对鳌拜的错误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和反驳。

康熙帝自亲政之日起,便有意逐步摆脱鳌拜的控制,天天亲临乾清门听

政理事,遇事直接召见满汉大臣商讨,使鳌拜的权势有所下降。这时,康熙

帝开始考虑如何除掉鳌拜集团。

康熙帝忧虑鳌拜势大难制,不敢贸然行事,否则,将会激变成乱。于是,

他以弈棋为名,召见他的亲信侍卫索尼次子索额图进宫秘密策划。计议后,

康熙帝下令简选侍卫、拜唐阿(执事人)身体强健的少年进宫作“布库之戏”

(即扑击、摔跤),陪他娱乐。鳌拜对此不为备,而康熙帝却在等待时机成

熟,就捉拿他。

康熙八年(1669)五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召集众少年,问道:“汝等皆

朕股肱耆旧,然则畏朕欤,抑畏(鳌)拜也?”众少年同声回答:“独畏皇

上!”康熙帝便公布鳌拜罪恶,授计捉拿。当宣召鳌拜进宫时,他毫无思想

防范,康熙帝指挥众少年“立命擒之”。这一场面,形同儿戏,但毕竟把鳌

拜捉住了!

康熙帝以“擒贼先擒王”的谋略,乘其无备,迅速将鳌拜逮捕,以鳌拜

为首的政治集团顷刻瓦解,骨干分子纷纷束手就擒。和硕康亲王杰书等奉康

熙帝之命,审查鳌拜及其党羽所犯事实,列出大罪三十条,判处其死刑,籍

没其家,其子纳穆福也被处死。康熙帝又亲自审问一次,核实犯罪事实。他

指出:

鳌拜等以勋旧大臣,受国恩,奉皇考遗诏,辅佐政务,理宜精白乃心,尽忠图报。

不意鳌拜结党专权,紊乱国政,纷更成宪,罔上行私,凡用人行政,

鳌拜欺藐朕躬,姿意妄为,文武官员令尽出其门,内外要路,俱用伊之奸党。班布尔善、

穆里玛、马尔赛、塞本得、阿思哈、噶褚哈、济世、讷莫、泰壁图等结为党羽,凡事先

于私家商定乃行;与伊交好者,多方引用;不合者即行排陷。种种奸恶,难以枚举。

康熙帝谕旨,对鳌拜及其党羽的三十大罪做了高度概括。鳌拜乞请再见

皇上一面。康熙帝赐恩准见,“他请皇上看了搭救清太宗御驾时,在自己身

上留下的伤疤”。康熙帝动了恻隐之心,念及他自皇太极以来一直为国家建

树的功勋,不忍加诛,改死刑为革职拘禁,其家产籍没,子免死,同父一起

终身禁锢。不久,鳌拜死于囚所,康熙帝将其子释放。其他要犯也逐一作出

处理:遏必隆被列罪十二条,从宽处罚,将死刑改为革职夺爵。一年后,命

以公爵宿卫内廷。康熙帝上面谕旨中提到的骨干人物如班布尔善等人及鳌拜

弟、侄数人均处死。同时,给苏克萨哈平反昭雪,恢复原官职及世爵。

康熙帝同鳌拜集团的矛盾,是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内部的斗争。鳌拜在辅

政中作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统一和安定的事情。但是,由于他个人专权不仅为

康熙帝所不容,也与加强中央集权所不许。尤其是他独掌朝政时推行某些过

时的政策,又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威胁清政权的巩固。因此,鳌拜的覆灭是

必然的。康熙帝为维护皇权的集中统一,欲实行开明政治,施展自己的政治

抱负,就必须铲除鳌拜集团,把国家的最高权力重新夺回到自己手中。这是

值得肯定的。康熙帝解决同鳌拜集团的矛盾,所采取的方针、策略是稳妥而

明智的,因而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鳌拜等人看轻了康熙帝,低估了他的才能,

也是造成他失败的一个因素。从这一事件中,已经使年轻的康熙帝崭露头角,

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和胸怀。

第四节平“三藩”

康熙帝清除了鳌拜集团,开始乾纲独断,自主地治理国家。为时不久,

便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刚刚安定下来的中国,再次陷入

内战的深渊。这一事变,远比同鳌拜集团的斗争严重得多。它对于才迈入青

年时期的康熙帝无疑是一次命运攸关的考验。

还在顺治初年,汉官名将吴三桂以平西王镇云、贵,尚可喜以平南王治

广东,耿精忠以靖南王辖福建,当时,并称“三藩”。此三藩之设,并非任

何个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而是当时军事与政治斗争所需要。东南沿海及两

广、云贵,是当时抗清斗争的主要活动地区,情况历来错综复杂。清政府意

识到,惟有以吴三桂等威名素著的军事将领镇抚这些地区,才能长治久安。

因此当他们中有的欲引退北归时,顺治帝一再挽留。如定南王孔有德要求解

职,“优游绿野”,顺治以“南疆未尽宁谥”,不准辞。后在桂林围城战中,

城破,孔有德举火自焚死。尚可喜于顺治十年、十二年两度申请北归,顺治

帝也以广东“初定,地方多事”挽留,要他“悉力料理,以奠岩疆”。仅此

两例,足以说明,顺治帝一意依赖汉军守边,实则是皇太极实行的“以汉攻

汉”的政策的具体体现。

顺治时建藩的目的,原是使其“世守边圉,以为藩镇”,藉以“屏藩王

室”。但实际情况正好与清政府的愿望相反。三藩势力的不断增长,不仅不

能护卫王室,却形成了一股与它抗衡的强大力量。首先,三藩兵权在握,各

拥兵自重。耿精忠、尚可喜各有兵员十五佐领、绿旗兵六、七千,丁口二万

人。合兵力万余人,此系嫡系部队,“而旗下所畜养甚众”,其数更超过额

兵。三藩中,以吴三桂的兵力最强,他有五十三佐领,合甲士万余人,另有

绿旗兵一万二千人,丁口数万。除此,还有收降的农民军将士一万二千余人,

分置十营,各以一名总兵统辖。至顺治十七年(1660),吴三桂拥有七万人

的强大武装力量。三藩掌握南方数省兵权,自拥重兵,这在事实上已形成了

与中央政权相对立的军事割据状态。

建藩之初,顺治帝为鼓励他们忠心任事,辅弼皇室,不惜赐与政治上种

种特权,他们以此不断扩充各自的实力。福建“鱼盐之利为天下最”,耿精

忠“横征盐课”,又利用海运之便,同荷兰及东南亚各地走私贸易,毫无顾

忌。尚可喜在广州私设征收苛捐杂税的“总店”,从日常菜蔬、鸡豚,到铜、

铁等矿植物无不抽税,每年私收白银不下十余万两,总之,一切“利归王府”

。人们不禁感叹:“藩府之富几甲天下”!

尚、耿两藩的势力虽迅速发展,但与吴三桂无法比拟。三桂享有比他们

更多的特权。顺治十六年,皇帝命他总管云南军民一切事宜,特谕吏、兵两

部:凡云南文武官员举黜,皆听三桂裁定。康熙元年,索尼四辅臣又命三桂

兼辖贵州,应允三桂所请,“贵州一切文武官员兵民事务,俱照云南例,著

平西王管理”。于是,云、贵两省真正成了吴三桂的独立王国,“所辖将吏,

选用自擅”,各省员缺,也以其部属推选除授,谓之“西选”,“西选之官

遍天下”。不仅如此,他以各种手段聚敛财富,征收重税,垄断盐、铜之利,

经营名贵药材的采买售卖,牟取暴利。三桂把大量的金钱一方面用于“收召

人才,树立党羽”;一方面放高利贷给富商,称为“藩本”。三桂的实力比

耿、尚两藩更为雄厚。

三藩的存在,已成为国家经济上的巨大负担。他们在其藩镇所得,都窃

为己有,还从朝廷索取大量饷额和经费,用于养兵和行政开支。以顺治十七

年为例,云南一省岁需俸饷九百余万两,加上福建、广东两省的饷银,共需

二千余万两。而本年度全国军饷也不过一千七百余万两。康熙五年,左都御

史王熙指出:“直省钱粮,半为云、贵、湖广兵饷所耗。就云贵言,藩下官

兵岁需俸饷三百余万,本省赋税不足供什一,势难经久。”因此,“天下财

赋,半耗于三藩”,实非虚语。三藩需求之巨,不仅使各省为难,也使负责

此项差使的户部疲于应付,整个财政为此时常陷入措手不及的困难境地。

在康熙帝即位之初,三藩已成割据之势。索尼四辅臣执政时期,对三藩

采取笼络、包容之策,希图利用他们的力量对付南明、农民军余部,及土司

的叛服无常和海上郑氏的抗清力量,因而听任三藩所为,更助长其势力的急

速膨胀。三藩横行南疆,影响及于全国,这不能不与日益加强的中央集权和

国家的统一产生尖锐的矛盾。

康熙帝亲政后,就“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

宫中柱上”。他以敏锐的目光已看出“三藩势焰日炽”,已构成国家的心

腹之患,把它列为自己亲政所必须解决的三件大事的第一件大事,时刻思虑

裁撤的时机与办法。

康熙帝早有撤藩之意,但又虑及“三藩俱握兵柄”,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已洞悉朝廷意图的尚可喜首先提出撤藩,要求“归

老辽东”。这就给康熙帝提供了解决三藩问题的一个难得良机。康熙帝趁势

顺水推舟,立即批准,对他这一主动行动给予高度评价。三桂与精忠得此消

息,心不自安。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在京师“希探上意,驰书于桂,令亦如尚、

耿之请,从中画谋,弥缝可独留”。吴三桂依计而行,于同年七月也向朝廷

请求撤藩,与此同时,精忠也提出同样的请求。康熙帝当机立断,一概批准。

但对吴三桂是否也撤却产生了不同意见。除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

等极少数人赞成康熙帝的决策外,大多数廷臣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吴三

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安定,总无乱萌”,如将吴三桂迁移,还得派兵去

镇守,耗费大,不免骚扰地方,不如令三桂继续留镇。康熙帝令议政王大臣

会同户、兵两部,又扩大到九卿科道,几经讨论,始终没能取得一致意见,

最后仍请康熙帝裁决。康熙帝力排众议,正式作出撤藩的决定。八月二十四

日,康熙帝以手诏勅谕三桂,在肯定他的巨大功绩之后,笔锋一转:“但念

王年齿已高,师徒暴露,久驻遐荒,眷怀良切,近以地方底定,故允王所请。”

他特别强调指出,撤藩之举,使吴三桂北来,“慰朕眷注,庶几日夕觏止,

君臣偕乐,永保无疆之休”。他向三桂保证,迁移安插都已妥善,“王到日,

即有宁宇”。康熙帝在这份手诏中,温语洋溢,关怀有加,丝毫看不出朝廷

对他的疑忌,但他明

1、纺织业:嫘祖

嫘祖是黄帝的元妃,西陵氏之女,她心灵手巧,受到蜘蛛织网的启发,开始寻求纺织的方法,后来她用蚕丝织出了人类第一件衣裳,并传授给人们,她由此被称为纺织业的祖师。

2、建筑行业:鲁班

鲁班,姬姓,春秋末期鲁国人,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之家,从小就见识乃至参与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到他长大时,已经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工匠了。

除此之外,鲁班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发明家,他聪明、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再加上善于观察,能从生活中获得灵感,他创造了许多发明。

两千多年来,关于鲁班的种种传说和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时至今日,鲁班依然受人景仰,土木建筑和木匠等行业还尊其为祖师。

3、织布业: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她出身贫苦,小小年纪就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后来不堪折磨的她只身逃离,乘船来到海南。

在海南,她以道观为家,和黎族同胞在一起劳作和生活,黎族人虽然身处极其不发达的蛮荒之地海南,但却掌握了非常先进的织布方法和工具,黄道婆师从黎族人,聪明伶俐的她很快就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在海南生活了数十年以后,黄道婆思乡之心日切,最后,她乘船返回了故乡松江。在故乡,她传授自己数十年所学,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短短几年时间内,松江一带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

黄道婆因此受到百姓的敬仰,人们在她去世以后立祠纪念她,后来更是尊她为织布业的始祖。

4、豆腐业:刘安

刘安是西汉皇族,汉高祖之孙,袭封淮南王。汉初的诸侯国,是有很大的独立性的,基本就是独立王国,刘安身为淮南国之王,可以做许多自己想要做的事。

刘安爱好文学,文学功底很强,曾著《离骚传》,也编纂过《淮南子》等书,而且思维活跃的他,还摸索出了豆浆,并再进一步造出了豆腐。他于是成为豆腐的创始人。

5、茶业:陆羽

生活在唐代的陆羽对茶叶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嗜茶如命,一生都在追求茶道的真谛。经过长期的走访调查以及研究,他日渐熟悉各种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而且还擅长品茗。

最终,陆羽把他一生的研究写成了一本书——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正是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喝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陆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道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嫘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班

问题一:拜佛有什么规矩烧香拜佛的某些注意事项注意了: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烧香注意事项: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很多人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处拜,滚烫的香灰在寺院到处飘着,阵阵浓烟熏着人们的眼睛,以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诚,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实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没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烧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神的肩膀还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而你后拜,却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可能会让别人起(口真)念,贪,(口真),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灭难见真如本性。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不要在寺院吃荤食。请来的经书护身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护身符等法物,因为护身符等是护法护身的,......>>

问题二:拜佛的要求是什么?心诚则灵,如果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向神佛讲明,希望神佛不要怪罪,原则还是要遵守的,但是胆般不是佛家弟子,只要衣着齐整,戒斋然后拜佛,其他的可以到寺庙看见其他的人怎么做,有样学样,自己不会的,一定要向神佛讲明,希望神佛不要怪罪呀,我是听人家跟我讲的!

问题三:拜佛需要准备哪些?入寺规矩礼仪

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

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著拜佛方所。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问讯不是点一下头,一定要弯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过低。

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象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二、存经、诵经与持经规矩

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当敬法如敬佛。

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或起来拜......>>

问题四:拜佛需要注意什么拜佛禁忌有哪些注意了: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

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很多人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处拜,滚烫的香灰在寺院到处飘着,阵阵浓烟熏着人们的眼睛,以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诚,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实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没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

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烧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

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

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神的肩膀还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

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而你后拜,却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可能会让别人起(口真)念,贪,(口真),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灭难见真如本性。

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不要在寺院吃荤食......>>

问题五:去庙里拜佛讲究什么拜佛的礼仪???????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到名寺大刹旅游的也多了。我们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平安要知道规矩礼仪。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烧香拜佛,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特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到寺庙烧香拜佛是有规矩的,见到法师走来要侧身,合十鞠躬,让法师从您面前走过,并道声:阿弥陀佛。见到自己要见的法师,进屋后要顶礼法师,并道声:顶礼某某法师无量寿;师父说一拜,您就一拜;如果师父没说,您就直接叩三拜起身,最后入座。??一、进门礼数???????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男客靠门左侧进,先迈左脚,女客靠门右侧进,先迈右脚,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同时进庙内殿宇时应遵循左门进右门出的原则。注意:一定不能踩踏在门槛(据说门槛代表佛祖的肩膀,当然不能踩踏)之上。而登临第1和第6个台阶的行礼意味着一心一意和六六大顺的含义。??二、烧香拜佛????????礼佛前,先要净(洗)手。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普通人敬香要用左手持(据说右手不净,普通人杀生大多用右手),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先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烧香时,先用自己的火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上香以3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香入香炉时应呈水平角度,曰平平安安。???????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

问题六:想去拜佛,什么流程?有哪些禁忌?求佛的学问“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一切随缘的》的歌词很好,周六我和女友去八大处拜佛了,一直是佛祖的信徒,但是却不懂得烧香拜佛的学问,呵呵,我知道自己是个不专业的信徒!但是每个人理解信仰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只知道:有佛缘的人一定要有善根才可以!我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善事,呵呵-第一次正式的为佛祖上香,还学了点小学问。-一、上香的时间要在初一、十五、二十五-二、烧香注意事项:-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1、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2、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3、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4、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5、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6、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7、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8、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9、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香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10、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以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11、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12、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13、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14、进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佛的肩膀,踩了就是不敬)-15、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16、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17、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18、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问题七:那种用来烧香挂在门后面天花板上的叫什么圣诞节用冬青和槲寄生点缀环境,是西方人又一传统习俗。用冬青树枝编成花环挂在大门上,或是将几枝冬青摆放在餐桌上。据说绿色可以驱邪,而冬青那红艳艳的果实、绿油油的叶子,在寒冬腊月确实使人感到一股春天的气息。

问题八:烧香拜佛的时候.和尚师傅要敲一个东西.那东西叫什么哦?磬

佛教常用呗器--磬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阅读:27时间:2007-6-20录入:竹叶青对女儿红

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产于我国泗水(在今山东省境)两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颜色类似漆树,夹杂少许细白的纹理,看上去好像是玉类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过,这种品质不如泗水的石料坚实而精致。

根据文献通考考证:到了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又到了陈代才有铜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块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字,也很像我国‘注音符号’的‘ㄟ’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记(考工记:书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礼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记)一书中曾有叙述。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说的‘磬’,都是悬挂在‘□(钟磬架子)’上敲击的乐器。在朝鲜半岛,到今天还有‘编磬、特磬’的‘方响’被流传使用著。日本奈良兴福寺,不久之前还有一只‘华原磬’被保存著,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考其形状,是属于‘钲鼓’的一类。

佛教的‘僧磬’,和上面所介绍的‘乐器磬’大不相同。佛教的‘磬’是‘钵’形的。据禅林象器笺‘呗器门’(日僧无著道忠编著)说:‘僧磬与乐器磬,其形全别。乐器磬:板样曲折;考工记所谓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钵形;只园图经云: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钵器矣。又石湖梅谱,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国)僧磬之制可知焉。’

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三数种。‘圆磬’有如钵状,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大者径约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小者径约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象器笺说:‘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槌)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现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贯以铜线。

‘磬’是‘犍槌’中的主脑,在寺僧集体行动时,由‘维那’或‘悦众’用它指挥大众进退起止,号令赞诵。

在大寺院、大丛林里,‘维那’管用‘大磬’,‘悦众’持用‘引磬’。上殿时:‘悦众’一人或数人,站在‘维那’(一人)身后,‘悦众’等于是‘维那’的部属。‘维那’起腔,‘悦众’接腔;‘维那’转腔,‘悦众’跟腔。他们必须声声响朗、字正腔圆,以防大众高低失准,参差不齐。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

‘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以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行者’的动作等。

‘大磬’大抵用于指挥‘腔调’,‘引磬’则用于指挥‘行动’,‘大磬’并有振作心神的作用。‘引磬’在不敲‘铛、铪、铃鼓’时,在必要时配合木鱼作为敲打‘板眼’之用。

小寺院小道场人数少,‘维那’、‘悦众’两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于是‘大磬’和‘引磬’就得由一个人同时并用了。

‘大磬’和‘小磬’,除了要在‘日常课诵’、或者是各种‘......>>

问题九:拜佛算不算迷信?什么是迷信?

广义上说,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

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迷信活动一般是专指民间的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所从事的抽签、打卦、算命、看相、看风水、驱鬼、跳大神等活动。

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所以拜佛是属于信仰不是迷信!

问题十:用挂面拜神什么意思你说的那个黄色的东西有的是用檀香木的余料做的,有的就是一般的木料经过粉碎和干燥加工而成.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中国律师行业的祖师爷是谁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