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城隍庙是供奉哪尊神的外国/中国神话中有哪些虎的传说茶馆的起源和发展解放前,泰州境内有过一首与城隍庙有关的绕门令:
“城隍庙后门口有个鬼,还有一只龟。
鬼儿挑了一担水,
龟儿泼掉鬼的水,
鬼儿拽住龟的尾,
龟儿赔了鬼的水,
鬼儿松了龟的尾。”
也许就是由于这“鬼呀龟,龟呀鬼”的,说起来拗口,以致时间匆匆跳过六十多个年头,只要一提起“城隍庙”这个话题,我便马上会联想起这段儿绕口令来……
在古代迷信传说中,城隍庙是崇祀守护当坊城池的神灵的庙宇。按说,泰州城隍庙当然就该是掌握和管辖泰州城阴界的最高司令神了。据《周礼》中所说到的有关“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大概指的就是城隍老爷。史载:中国境内的城隍庙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从那时起,在安徵的芜湖,就建有了城隍庙;北齐书《慕容俨传》中也记载了郢城建城隍庙的有关文字;唐代以晚,道教大兴,全国各都县皆祭城隍。当时的大文豪韩愈、杜牧等,都曾撰写过祭祀城隍的文章。就在这一历史时段里,由于统治者的支持和导倡,各地城隍庙宇的建筑水准,曾达到过非常辉煌的高度,以致在此以后所建起的泰州城隍庙的规模,就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艺术水准和欣赏价值了。相传,泰州城隍庙始建于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也有说是始建于唐代的)。对于城隍庙里所奉祀的城隍爷,传说中是各地有别的,因为,城隍爷是掌管阴界当坊事务的最高神灵,那么,按中国的老例“一地一长”,当然,各地所祟祀的,就决不可能是同一位尊神了。
据我所知,苏州祀奉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而杭州祀奉的却是那位写过《正气歌》的文天祥;上海城隍庙臣祭祀的是秦裕伯;泰州的城隍老爷该是哪位大人呢?查来问去,正史无载,至于民间说法就多了。有说岳飞的,这很有点像。因为,他老人家生前曾当过“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传说,泰州城隍庙是始建于南宋,他死后大约过了一百二十年泰州人才请他出任阴界城隍爷,就这一点讲,并也不算难为他;而另有一说是张士诚,这似不可信。因为张士诚发迹的时候,泰州城隍庙早就建起来了。倒是民间的这两说都好像根据不足,这就只能马马虎虎,管他哪个当城隍爷吧,反正城隍就是城隍,随它去了。据说,早先各都县所祀奉的城隍,大都是对于当地有过功德的人物。正因为如此,在唐代的清泰元年,皇帝佬儿为了顺民意,收民心,突然下旨加封各都县城隍为“王”;明太祖朱洪武称帝后,一时头脑发热,竟封了京师城隍为“帝”。对此,民间颇有些异议,直到了洪武三年,怕是这位朱皇帝也感到城隍只是一地之长,称帝似乎不妥,这才又下旨全国统称城隍为“神”。好在神无大小,总算平了民间的私议。
中国的道教,历来尊城隍为“剪恶除凶,保国护邦的大神,称其能应人所清“旱时降雨、涝时放啃”,是一位可以确保“谷丰民足”的当坊神灵。道教真经《道藏》第1063册载:太上老君在《城隍感应清灾集福妙弦》中就称:“城隍为当坊领管亡魂之神”。以致在过去,道士设坛斋谯“超度亡魂”时,有—道程序,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焚化“文书”,知照城隍。(道家称之为:“城隍牒”),待烧完“城隍牒”后,方能拘解亡魂到坛。(见《道藏》973—975册《道门定制》之卷二)。于此可见,道教是把城隍老爷视为掌管一方阴界事务的最高长官的。
历史上的泰州城隍庙殿宇巍峨,气势宏伟,是境内规模最大的道观。其建筑风格和体量均与泰州旧州衙相似。泰州城隍庙占地5300多平方,座北朝南,大门外八字墙分列两侧,以子午线为中轴由南向北分五进纵向推开,依次为:山门殿、四值功曹殿、审事厅、正殿及后宫,每进连接天井的左右两侧皆建有对称的厢房,从而使每进殿宇都自然形成一组“四合封闭”的建筑群落。当初,在第一进山门殿前,设有三个方形的山门,山门殿内东西侧各塑一尊马神像,遥对山门,街南耸立有高高的旗杆和巨大的影壁墙。第二进是四值功曹殿,殿内供奉着“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大功曹的神像。功曹殿前左右各有厢房五间,分别为“赞化厅”、“班房”和“土地祠”等。第三进是审事厅,厅内有宛如旧官衙大堂所设置的紫檀木公案,厅前的甬道上还砌着一座砖牌坊,甬道两侧各建有一排约七八间的执事用房。第四进是正殿,与正殿相对处,过去曾建有一座戏楼。正殿是城隍庙内的主殿堂,殿堂正中就供奉着“海陵忠佑侯”泰州城隍爷的坐像。小时候我曾见过这尊神像,他金脸五绺胡须,神态温文儒雅,头戴钩金彩冠,身着绣花红袍,腰系玉带,脚蹬乌靴,很像是旧剧舞台上州郡级的官员,后来听说原先的塑像早在大革命时,已被进步青年在破除迷信活动中砸掉了,我见到的乃是后宫的另一尊着便装的生活像。泰州城隍爷的级别是很高的,按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算,“海陵忠佑侯”属第二级与扬州的城隍爷“广陵忠佑侯”在阴曹地府是等同的官价。在正殿的城隍爷坐像前,置有一张条形大经桌,上设巨大的香炉烛台,殿内东西两边塑有文、武判官像,东南角置钟鼓,殿前廊外砌有一方宽阔的月台,正中置放着一座大铜鼎,整天香烟缭绕。殿前的天井两边各有厢房15间,分别为二十四司,是为城隍爷下属的办事部门。只是当初二十四司的执行官们都被雕塑成十分可怕的凶相。据说,在当先,泰州城里谁家死了人,都得写上生辰八字到城隍庙正殿东侧二十四司的头一间厢房前去烧香焚化,以示主动向城隍老爷报到……
民元以晚,随着商贸经济的兴起,普通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城隍庙也逐渐由祭祀神鬼的庙宇,朝着节日娱乐场所和小商品集贸市场的方向转轨。那时候,每逢年年的春节、灯节、元宵、清明、五月十六(城隍诞辰)、五月十八(城隍娘娘过生日)、七月半、十月朝等有关鬼神的节日,这里总是香火旺盛,热闹非常。那时,城邑周遭,四乡八镇,各色人等,潮涌云集,纷纷来到城隍庙烧香、许愿、凑热闹。不少来自山东、安徽的游坊艺人,他们围场圈地在庙内外耍枪弄拳,玩猴逗狗,行商销货,演艺卖唱;那些来自四川、重庆、成都一带专门制作上汀小吃的高手们,把他们家乡十特的“麻辣烫”、“赖汤元”、“油炸干”、“凉粉皮”、“千层糕”、“花操手”,伞都弄到这里来兜售;还有从云、贵、东三省一带来卖秘方草药、熊胆人参、冬虫夏草、虎鞭鹿茸的,也是常常把他们带来的那些东西,吹夸成吃一口就马上成仙的极至;更有从让南方面过来卖竹编、茶叶、陶器、山货、泥人泥马和丝绸织物的,尽管他们带进城隍庙内来卖的都是些小件头、袖珍品,却往往由于:制作精巧、质量高档而赢得本地玩脚和香客们的青睐……除了客地的商贩、艺人,本地人更是抓紧这一时机,摆下摊儿,做点营生,找点儿外块,在他们的经营方式中有掷骰子的、抽牌九的、摸花蛋的、押五音的、套竹圈的、转糖的、捏巧的、算命看相、测字打卦的,那阵子这帮人简直就如蚂蚁聚集,蜜蜂儿采花。虽然比邻挨档,却都遵守着“江湖一把伞,准吃不准攒”的规矩,只许“各行各的道,各赚各的钱”。从不欺行霸市,呈凶占强。在节期里各种文化样式,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在那些日子里,古邑庙大街从东到西,总会是游人塞道,香客拥挤,摩肩接踵,市声喧耳的。
建国之前,城隍庙还是泰州人大型集会的场所,历史上每年的“庆祝元旦”、“庆祝国庆”、“拥护北伐战争”、“抵制日货”等群众大会都曾在这里正殿前的天井广场上举行。城隍庙正殿前天井虽小,却是旧时泰州社会生活的缩影,更是泰州城沧桑巨变的见证。城隍庙荟萃过泰州市井生活的千姿百态,也渗透过本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浓缩着苏中地区的乡土气息,其间更蕴藏了无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逸事遗闻。
据诸部《泰州志》载:本地的城隍庙曾历经五次翻修。公元1099年即北宋元符二年有位姓蔡的通判写了篇《城隍庙记》还勒了石,说是泰州人陈端、王履中、耿端等发起重修过这座城隍庙;1439年,到明代正统四年的时候,有位叫孙琛的学正也撰了一篇《重修城隍庙》记,并勒石立碑记载了当时的泰州知州骆士隆等捐俸重修城隍庙,大概是因为经费不足,这次重修竟绵延到第二年同期才草草竣工;1599年,明万历七年,泰州人黄鹗也写了篇《重修城隍庙碑记》,照样勒石,立碑;1854年清咸丰四年,泰州知州徐瀛撰《重修城隍庙正殿记》也勒了石,这块碑文是由清代大书法家吴熙载所写。前不久,南京有位叫汪维寅的收藏家,他把这块碑文的原件印成了字帖,特地给我寄过来一本,弥足珍贵。此前在1724年,清雍正年间,泰州宫自理曾独资捐修过正殿;张仁定出资修过申事厅,当时泰州知州褚世宣也勒石刻碑为《重修泰州城隍庙》记述过两位开明土绅的功德,只是这两次只属局部小修小缮,没有大兴土木。因此记载的文字材料也不多。倒是最近泰州人又在大修城隍庙了。这次重修,不为别的,完全是因泰州城隍庙这幢建筑本身所独具的历史、文物价值、旅游资源价值、宗教遗存价值以及其独特建筑风格、殿宇样式而对它进行全方位保护性修缮。此刻,我在预想待这次泰州城隍庙修成之后,这里有可能会成为本地人享受传统建筑文化,认知本土道教文化和排情遣兴,娱乐休闲的好地方。到那时,人们尽可以结成一伙地到这里来吹拉弹唱,作闪赋诗,或是舞抢弄棍、对奕品茗,或是来品尝泰州的特色小吃,或是购买小商品。总之,这里将会是泰州市区最佳、最美的大众文化的消费活动空间。
民间有五大虎爷最为有名。
一,保生大帝坐骑黑虎将军
虎将军
传说保生大帝吴夲未成仙前于山中采药,遇一白额金睛老虎因食人而骨哽咽喉痛苦难耐,拜在大帝之前求救。
保生大帝本不愿救治,但看其痛苦不堪,终心有不忍,于是用符水施灌,化骨入喉,救了老虎一命。老虎感恩就改恶从善化为大帝的座骑,保生大帝成仙后老虎被封为黑虎将军,现在保生大帝庙龛之下,多祀奉黑虎将军神像。
二,妈祖第一护卫金虎爷
妈祖奉天宫金虎爷
金虎爷原本只是土地爷手下的普通坐骑,后屡显神迹,先除去危害百姓的鸡脚怪,又警示百姓逃过洪灾,相传曾经救过清朝嘉庆皇帝的性命,被嘉庆皇帝封为“虎状元”,赐头上金花两朵,特许神像从供桌下请到供桌上供奉。
金虎爷能成为妈祖手下的第一护卫,还有一段渊源。相传清朝时妈祖庙被洪水冲毁,妈祖娘娘只能暂时屈居金虎爷所在的土地庙中,直到现在新港奉天宫建成。到了抗日时期,金虎爷所在的土地庙被日军拆去建营房,奉天宫知恩图报将土地爷和金虎爷请到
妈祖奉天宫中,金虎爷就成了妈祖手下的第一护卫。
三,武当山巡山黑虎元帅
黑虎巡山
传说,武当山上的这头黑虎是「天一」流溢化身的神兽,栖息于黑虎涧上的黑虎岩,真武大帝于武当山太子岩修道时,常为他护岩,还常常为他叼来食物充饥。
真武得道以后,为报黑虎之情,就封黑虎为武当山巡山大将军。
肩负着护教镇山的职责,它会在夜间于山中巡逻,驱逐心怀恶念的人,被尊称为「黑虎大神」与「武当山巡山黑虎元帅」,系马峰下有一座专门祭祀它的神殿,名为「黑虎大神之祠」。
四,赵公明玄坛黑虎
玄坛黑虎
封神榜记载赵公明下山相助殷商,于山脚下遇一头携狂风呼啸而至的黑虎,有诗赞:
咆哮踊跃出深山,几点英雄汗血斑;利爪如钩心胆壮,钢牙似剑劳凶顽。未曾行动风先到,风作奔腾草自拔;任是兽群应畏服,敢撄威猛等闲看。
赵公明正愁没有坐骑,看见此等猛虎喜不自胜,当即将其降伏,骑虎入商营,如同天神下凡。
后赵公明被封为财神,猛虎也成为玄坛黑虎,与貔貅,金蟾,金孔雀一起成为督财府四大招财神兽。俗话说:黑虎进门不求财神。玄坛黑虎是督财府偏财神之一,可以招财进宝,所谓黑虎现真形,扫灭凶邪鬼,四足腾云起,神虎一啸万财来。
五,张天师坐骑艾虎
天师骑艾虎
自古就有谚语:“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
讲的是每逢五月端午,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张天师驭虎像,用来去疾避邪。
艾虎原本并不是真的老虎,而是古俗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饰物,佩戴上可以祛除毒虫,有辟邪保平安之意。
古代端午有画张天师相,饮菖蒲,戴艾虎的习俗。民间把三者合一,创造出张天师骑艾虎,使蒲剑降魔的故事,艾虎因此成为张天师的坐骑。
相传很久以前青城山上住着“青城魔君”,经常祸害百姓,张天师随手扯了一把艾草变成一只猛虎,摘下一片菖蒲化成了一口宝剑。骑着艾草猛虎、手持菖蒲宝剑去降妖,不一会妖精抵挡不住被打回原形,原来是放屁虫成精。
除了虎爷,神话中还有五大虎神,虎啸天下,威震八方。
茶馆
【社会场所名】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
茶馆与茶摊都是专门用来喝茶的。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当今茶馆分类】
(一)历史悠久的老茶馆,保存旧时风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室内有鲜花、字画,并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园茶座、音乐茶座等。
【历史演变】
(一)茶馆的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二)茶馆的兴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当是茶馆的雏形。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则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
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三)茶馆的兴盛
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而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四)茶馆的普及
到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五)茶馆的衰微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六)茶馆的复兴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悄然回复,茶馆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
【主要衍生】
书茶馆
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老乡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老少皆宜。
音乐茶座
音乐茶座是既品茶又娱乐的文化场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过其正式出现,却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著改革开放,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音乐茶座应运而生。
音乐茶座一般选择在幽雅的场所,并配以柔和多采的灯光,以饮茶品点,欣赏文艺为内容。音乐茶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人们可以品茶自娱,也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还可以在啜饮纳凉的同时,进行各种交流。
【其他相关资料】
四川的盖碗茶和茶馆
四川是茶的故乡,茶的品类繁多,饮茶风行,茶馆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饮的盖碗茶。盖碗茶不但选用茉莉花茶、龙井等上品茶叶,而且盖碗和铜壶也别有讲究。如盖碗用的茶盖,一是茶沏好盖上后,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飘浮的泡沫;三是可用来凉茶(即将茶盖反扣倒入茶汁),便于快饮解渴,还有“茶船”用来托茶、端茶。这样,茶碗、茶盖、茶船托三位一体,既实用又美观。另外烧水的壶选用铜壶,烧出来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强。
四川的茶馆多,且具特色。早晨进茶馆可一直坐到晚上关门,照样沏茶而不增加收费。一整天仅收一次的茶费。所以茶馆成天热闹,成了人们休息、娱乐、传通讯息、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在茶的热气、香味中进行的。
2.话剧名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作者】老舍
【演出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剧情梗概】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主要人物形象解读】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对于话剧《茶馆》的纪念——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