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日期 > 文章页面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三国中于迅的真实身份其实是算命先生

三国鼎立,三国中哪个国家最先被灭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三国鼎立是哪三国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三国鼎立是哪三国以及三国中于迅的真实身份其实是算命先生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上说,算命先生管辂能听懂鸟语,是真的吗三国中于迅的真实身份其实是算命先生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有哪些

俗话说,“人无话,禽兽无话”。别说管辂,一个精通天文地理的老师,都能听懂鸟语。其实我凭自己的自负也能听懂两三种鸟语。

三国鼎立时,魏蜀吴三国哪国的百姓过得最好

鸟类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欣欣向荣,种类繁多。通过不同的歌曲,呼唤朋友,寻找幼鸟,保护领地,互相交流,互相取悦,他们真的有了自己的一套交流语言信息。

就像人类地域之间的语言差异一样,中西方的外语交流也是通过学习和翻译,让人们知道同样的道理。想到人和鸟,在农村的冬天,老鹰经常在农村上空盘旋,而较大的鸟追逐驱赶,发出刺耳的叫声,而较小的鸟则争相躲藏,飞入柴堆和草丛,采取紧急措施规避风险,消失不见。

人类警报响起的原因是一样的。仔细观察,仔细体会,它不是一种文字。自然界的各种动物都是通过唱歌来传播信息的,这很奇妙。听一听,观察一下,可以知道一二,认为是真的!

《三国演义》有几个神有神仙道教法术。他们要么诅咒死者,要么用仙药救人,要么变化无穷,要么预知未来。方法是不可预测和令人惊讶的。其中,南华,老仙,于吉,左慈和管辂最为著名,管辂事迹也详细记载于《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

《三国演义》在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遇议汉贼五大臣之死》中,被施咒摔杯戏弄后患病,服药后未愈。太史程许芝推荐了的神卜,并在很长的篇幅里介绍了的各种神异表现,包括善于占卜、算命、会鸟语等。曹操于是派人去请管辂,和管辂说,“三月八日是纵横,黄猪见老虎;定军之南,痛也。”还有一个占卜云:“东吴是死亡之主,西蜀有兵侵天下。对

三国里有很多顶级谋士。他们有的能预见敌人的机会,有的知道人的优缺点,有的善于判断。但说到这一条,可谓是“算命先生”了。他不仅足智多谋,甚至能测人生死。他是于迅。

于迅的才华是王佐的,也就是郭襄的。作为曹操帐下的五大谋士之一,他高瞻远瞩,提出的建议多是战略性的。比如,建议曹操“集大江,济天下,进足以克敌,退足以坚守”,“迎天子,号令天下诸侯,得天下民心”等等。这些建议是曹操迅速崛起的基础。

于迅不仅眼光高,而且对人的性格和命运判断极其准确。

在曹操的谋士中,郭嘉也属于审判型谋士。郭嘉举例说:“谋士虽有百万,无异于独行中原。如果一个刺客倒下了,一个人就是敌人的耳朵。依我看,我会死在普通男人手里。”我断定孙策死于普通人之手,果然,孙策死于徐公刺客的重伤。

但于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讲述了人们的性格,还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孔融曰:“少帝兵多;田丰、许攸,智者也,为之;沈沛,凡管教,忠臣也,也罢;阎良,文丑,勇冠三军,一统兵家:几乎不可能!”他说:“邵兵虽多,法度不全。田凤岗犯了罪,许由贪得无厌,死了。舍我其谁的沈沛,用之为己用。这两个人意识到了未来。你家犯法,不纵。如果你没有,你就会改变。颜良,文丑,勇者能战。”

认为孔融袁绍兵强而广,有聪明的谋士许由、田丰,忠臣沈沛、季风,勇将阎良、文丑。曹操很难拿下袁绍兵。而于迅却把这些人的性格特点一一说了出来,并因其各自的特点决定了这些人的命运。

于迅说:“袁绍虽然有很多士兵,但他的军事法律并不严格。田丰刚正不阿,一定会犯罪;许攸贪得无厌,无人约束;沈沛专权,无谋略;要勇敢,但要任性。沈沛和季风主持后方事务。如果许攸犯了法,这两个人肯定不会原谅许攸。如果他们不原谅他,他就会叛变。阎良、文丑只是好汉,一战可擒!”

描述了于迅、许由、沈沛、季风、阎良、文丑的性格特征,并预言了他们的命运。事实证明了于迅的正确性。

沈沛以许攸家法犯法,收其妻,攸怒叛绍;阎良和文丑在被斩首;田丰的规劝就是惩罚:一切都如他所计划的那样。

果然,沈沛因犯法抓到了许攸的妻儿。一怒之下,许攸投奔曹操,献上一窝计,烧了袁绍的粮草。因为田丰建议被杀;阎良和文丑也被斩首,这与于迅的说法完全一致。

郭嘉一个人破了孙策,于迅却破了一群人的生死,说的一点没错。太神奇了!毫不夸张地说,于迅是一个“算命先生”。当然,这是于迅的聪明和细心观察做出的判断,而不是街头诡计。

第十名陈宫字公台——————爱憎分明,身死志存

自小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白门楼一集陈宫战败被擒,大义凌然,只求速死,曹操不忍,数次呼唤“公台”,陈宫毫不理会,径直走向死亡,只留下莫落的背影,不禁落泪,自此对陈宫也有了一份好感。

正史中的陈宫记载甚少,如果把三国的谋士比作璀璨的星空,陈宫也许只是一颗慧星吧,倏然而逝,却瞬间照亮夜空,至少在那一刻,他是最耀眼灿烂的。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第九名郭嘉字奉孝—————天生奇才,兵行险招

提起郭嘉,恐怕现在熟悉三国的人都耳熟能详了。郭嘉恐怕是三国最具人气的谋士,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谋士。一方面,由于以《品三国》为代表的所谓“正史运动”使很多人都认识了这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优秀谋士。而另一方面,由于众多嘉迷对于其他谋士缺乏了解而造成了对郭嘉的过分吹捧,使得现在的郭嘉也面临着被神话成另一个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尴尬境地。个别并不真正了解郭嘉的嘉迷甚至为郭嘉套上了“三国第一谋士”“杰出的军事家”的称号,这些郭嘉承受不起的高帽子遭到了很多所谓“嘉黑”的驳斥和嘲笑,在下也曾经被嘉迷称做是“嘉黑”的其中一员,尽管我一直认为我只是在还原郭嘉的真实地位。

第八名程昱字仲德——————宁折不弯,刚健多谋

程昱性格刚戾,甚至因此“与人多迕”,这注定了他的谋略处处彰显出一种阳刚的魄力和外放的张力。如果说郭嘉的谋略特点是“险”,那程昱的特点就是“刚”。

第七名沮授字则注——————苍然悲怆,忠烈无双

谁是三国最具悲剧色彩的谋士?答案是沮授。广平沮授,注定是个孤独的智者,孤独的行走在河北苍凉悲怆的大地上,从一开始他失望的离开他的第一个主公韩馥,踏上名震天下的袁绍的殿堂时就注定了沮授的悲剧。他是一个奇才,一个堪比荀彧的奇才,但与荀彧不同的是,他侍奉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

第六名庞统字士元——————才高量雅,天妒英才

庞统和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虽然正史中并没有这个说法,但也说明庞统之才足以和孔明相媲美,正史中庞统的一生短暂而精彩,死时年仅35岁,比郭嘉还早逝,这似乎再次证明了“天妒英才”这个成语,让人唏嘘不已。

第五名法正字孝直——————奇谋画策,我行我素

法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谋士,喜欢和不喜欢他的人都很多,争议的焦点无非是法正的个人品德,不喜欢他的人认为法正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和奸诈之徒,他到处得罪人,睚眦必报,斤斤计较,最可恶的是身为刘璋下属,却吃里扒外,和刘备勾搭,暗害主公;喜欢他的人认为法正多谋善断,真性情,不虚伪,敢爱敢恨,况且弱肉强食的乱世之中根本无需过于讲究什么迂腐的道德观。法正的品行仁者见仁,但是法正的谋略相信没有人会不佩服,这是一个擅长军事的战术奇才,陈寿曾把法正比作蜀国的“程郭”,依我之见,把法正比作蜀国之“荀攸”更恰当。

第四名鲁肃字子敬——————高瞻远瞩,气势磅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拨开演义的外衣,而用一副审视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在演义里被诸葛亮当傻子一样耍的团团转的老实人鲁子敬也是个有胆有谋的大才,鲁肃和周瑜,吕蒙,陆逊并称“江东四英”,思虑深远,见解独到,高瞻远瞩,胆识俱佳,大局观甚强,是江东四英中最接近谋士的一个,也是东吴集团第一战略家。

第三名荀攸字公达—————运筹帷幄,奇计百出

荀攸的做人信条就是两个字——低调,他的计策也因此显得内敛实用,但不失精彩。自从196年被荀彧举荐给曹操后,荀攸凭借其出色稳定的发挥稳坐曹操战术上的首席军师,作为也就是“谋主”。作为中军师的十八年间,荀攸深知曹操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但同时又很忌才,所以虽然荀攸计谋百出,屡建奇功,却从不自傲,反而行事低调,大智若愚,心思缜密,小心行事,特别是目睹叔叔荀彧的悲惨遭遇后更加小心翼翼的周旋于险恶的政治漩涡之间,最终得以善终(反面教材见许攸)。曹操称赞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第二名贾诩字文和—————文和乱武,深沉大智

提起贾诩,恐怕了解三国的人当中没有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贾诩是个精通谋略,达于算计同时又善于自保的老狐狸。鬼谋贾诩,真正做到了谋己,谋人,谋天下的最高境界。

然而现在很多人对于贾诩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就是对于贾诩的“谋己”意见颇大,把目光的焦点完全放到了贾诩善于自保这一点上,从这一点发散思维到贾诩对主公不尽心,不忠心甚至对他的道德品质提出质疑。我的观点是“谋己”与“谋人,谋天下”并不矛盾,甚至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贾诩能在每个新环境下都能使自己处在最安全的位置,同时为主公献计“谋天下”,这不是谋士的完美模式吗?众所周知,曹操疑忌之心是出了名的,曹操的智囊除了郭嘉早夭,大部分谋士后期都明智的选择明哲保身,荀攸的装糊涂,程昱上表隐退,以避猜忌,刘晔的大隐于朝,不交时人都和贾诩一样在自保,却都没有像贾诩那样招来那么多非议,无非是因为贾诩无疑是他们中间最成功的,所以才会聚焦了那么多人的目光。难道谋士一定要想荀彧,崔琰,许攸,娄圭那样最后身死亡破才好吗?

为贾诩辩护后说说我欣赏贾诩的原因,我欣赏贾诩不是因为他善于自保,而在于他的谋略本身,综观贾式谋略,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亦正亦邪之美。

第一名荀彧字文若——————王佐文若,才冠三国

估计很多人看到我把荀彧排第一会有些别扭,因为大家看惯了诸葛亮,贾诩,郭嘉排第一,虽然之前说过“排名是浮云”,但在谈荀彧之谋之前还是想先为荀彧说几句话,谈谈很多人对于荀彧认识的误区。

1,很多人认为荀彧只是个管粮草,管后勤的,认为荀彧不善谋,只是政治牛而已。这实在是大大误解了荀彧。中国人喜欢二分法,评判历史人物更是喜欢把人物脸谱化,标签化。你是A,所以你肯定不能是B。你政治牛,所以你谋略肯定不行。在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大家都只认可诸葛亮的政治才华,而刻意忽视他同时是个军事家(也许他军事不是最牛的)。谈到治国,大家想到的是诸葛亮,张昭,而从来不会想起军事奇才曹操陆逊等人也是治国的好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荀彧身上,没错,荀彧极赋政治才华,堪与孔明比肩,但这并不影响荀彧的智谋和他作为谋士的身份。事实是,抛开政治功绩不说,荀彧一生为曹操屡出奇计,每一计都是对曹操势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曹操来说,没有哪个谋士能有荀彧那样重要。对于曹操来说,荀彧不仅是“萧何”,同时也是“张良”。

2,关于荀彧之谋,众所周知,荀彧以战略为长,而很多人对于谋士和谋略的定义过于狭隘,认为只有像荀攸,贾诩那种善于应变的战术上的谋才叫谋士,荀彧,鲁肃等人不算谋士,这其实是对“谋”的误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谋士就已经行走穿梭于各国之间了,确切的说,应该是“策士”,而战国时期的策士们其实大多都是和荀彧鲁肃一种类型的谋士,治国策,讲战略。汉初最杰出的谋士张良也和荀彧一样是善战略的谋士,张良其实并不常参与实施具体军事行动,无论是他咸阳谏刘邦安民,约法三章,还是下邑之谋策划项羽包围网,抑或是画箸阻封都是在战略上给予刘邦指导。谋战略其实比谋战术更难,境界更高了一个档次,谋战术是在谋城池,而谋战略则是在谋天下,一招不慎,全盘皆输,袁绍前期之所以那么顺利的统一了河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用了沮授,按照沮授的战略规划来进行军事行动,而后期袁绍冷落沮授,重用审配郭图,战略方向的错误注定了袁绍的失败。所以说,战略高于战术,这也是张良的地位要比陈平高的原因。另外说一句,其实荀彧战术上的表现也很出彩,只是大部分时间被战略的出色所掩盖了。

3,还有很多人对于战时荀彧,诸葛亮不随军出征留守大本营颇有微词,认为这是没能力的表现,其实这也是不全面的看法。乱世之中,你可以打别人,别人也可以打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这个道理,开疆扩土和固守根基同样重要,曹操出去攻打别人,理所当然的要把2号人物荀彧留守在大本营,保证大本营的正常运作,没有必要为了炫耀自己谋士武将多,把所有人一股脑都带到前线,一般情况下,曹操出兵习惯带荀攸,郭嘉,刘晔。而让荀彧,程昱,董昭留守,防止老家被偷袭,这样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陈宫张邈的那次叛乱差点就让曹操无家可归,毁了曹操的基业,幸亏荀彧程昱的谋略才为曹操保住了兖州三城。另外官渡之战田丰曾献计瞒天过海,偷袭许都,未被袁绍采纳,连曹操后来都惊出冷汗说若如此恐怕谁胜谁负未可知。所以说镇守大本营甚至比开疆扩土更为重要,攻城失败了大不了卷土再来,大本营若丢了,整个基业就都丢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纠正一些人对于谋士,对于荀彧的一些误解,下面来从几个不同方面来看“天生王佐”旬文若之谋。

战略方面:

1,曹操在初步稳定了陈宫张邈的叛乱后打算再次东征,趁陶谦死夺取徐州,然后再回过头平定吕布。荀彧站出来指出曹操的战略错误,劝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建议曹操先稳固刚刚平稳的政权,“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再征吕布,破陈宫,杜绝征徐州时吕布偷袭的可能。然后结扬州,讨袁术,各个击破,最后再伐徐州,征天下。这是荀彧版的隆中对,清晰的为曹操早期统一北方指明了战略方向,避免了曹操初期处于四面受敌的窘境。

2,公元196年,荀彧敏锐的看到了汉献帝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劝曹操迎接汉献帝来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实在是一步高招,曹操从此占据了政治的制高点,也为自己的扩张铺平了政治道路,袁绍后来反应过来想迎献帝来河北却已经来不及了。

3,官渡前夕,曹操欲与袁绍决战,恐不敌,荀彧站出来提出“四胜四败”,为曹操分析了必胜的原因和袁绍必败的结局,给予曹操很大信心。同时,荀彧也献计暂时稳住袁绍,先灭吕布,西线则派钟繇安抚西凉马超等诸势力,防止官渡之战三面受敌。曹操采纳其计,为官渡之战做好了准备。

4,官渡之后,曹操欲先征刘表,荀彧再次改正了曹操错误的战略方向,劝曹操趁官渡之威扫荡河北,消灭袁绍残余主力,曹操采纳其计,挥师北上,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军主力消灭殆尽,袁绍也呕血而亡,曹操轻易的统一大半北方。

5,204年,大部分人建议曹操恢复古代九州制度,荀彧力排众议,指出此举会造成关西诸势力对己方动荡不安,袁尚袁谭恢复实力,刘表安坐荆州的局面,对于曹操的政治环境和进一步扩张弊大于利,应先以扫平北方,南征刘表为先,再议古制。

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五出奇计,大至宏观战略气势磅礴,思路清晰;小至微观战略细致入微,考虑周全,荀彧实在是战略的奇才。然而,荀彧在战略上的杰出往往掩盖住了他在战术上的才华,也许荀彧在战术上表现的机会不多,但几次战术上的精彩表现说明荀彧不仅仅善战略,实在是个战略战术的全才。

战术方面:

6,陈宫张邈趁曹操东征叛乱,暗中迎接吕布进城,大部分官员和郡县都响应叛乱,荀彧兵少无将,形势危机,但他先是识破陈宫之计,再急招夏侯敦入城,又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说服郭贡退兵,启用程昱,与程昱一起定计守住了兖州三城。荀彧此次的表现用“惊艳”形容毫不为过,谋略,胆识和魄力彰显无遗,应变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7,官渡决战之时,双方陷入僵局,曹操兵寡粮尽,欲退兵,荀彧从许都千里迢迢写信劝阻曹操退兵,建议曹操以少量兵力在官渡扼制住袁绍的咽喉,打持久战,日久必生变,“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曹操听从荀彧之计,后果然许攸来投,奇袭乌巢,战局逆转。

8,曹操扫二袁,平乌桓,统一北方,欲南征,问计于荀彧。荀彧献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采纳其计,表面大造声势从宛城进军,暗中设奇兵另取道直逼荆州,兵不血刃迫使刘琮投降,一次经典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除了战略战术上的表现,荀彧的识人能力也十分了得,不在庞统郭嘉刘晔之下。

识人方面:

9,很多人说郭嘉像个算命先生,其实相比郭嘉,荀彧算命的能力只强不弱,荀彧早年就曾预言颍川之乱,董卓必亡,料袁绍难成大事,弃袁绍而投曹操。后来在官渡前,针对以孔融为代表的投降派关于袁绍集团强大不可战胜的言论,荀彧又对袁绍手下的大将和主力谋士的命运进行了一一预言:“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命运就如同被荀彧安排好一样无不应验,毫无差错,有如神助。

10,荀彧可不是只会把人唱衰,预言这个死,那个亡。荀彧还依靠自己的慧眼向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司马懿,陈群、杜袭、郗虑、华歆、王朗、荀悦、辛毗等大批精英。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治世之臣或精英谋士,作为栋梁共同支撑起了曹操集团,曹操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才的强大。当然推荐人才和谋略关系不大,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荀彧的识人能力。

从以上的荀彧的战略,战术,识人几方面看,荀彧之谋略实在是登峰造极,曹操之所以能从吕布,袁绍,袁术,陶谦等军阀中脱颖而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阀起步到最后统一北方,成就霸业,和荀彧之谋息息相关,每每都是荀彧在关键时刻发挥出王佐的作用和王牌的价值,他对于曹操的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其他谋士或武将难以企及的贡献,实在无愧曹操首席谋士的称号,无怪乎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这恐怕是对一个谋士的最高肯定吧,试问天下哪个谋士不以与张良相提并论而荣?但由于荀彧为人较低调,使得很多人对于荀彧的认识都不全面甚至有误,而低估了荀彧的作为谋士的价值,实在遗憾。

另外,荀彧还是道德的典范和楷模,他自幼便清秀通雅,高风亮节,正直不曲,典型的古代士大夫和君子的形象,深得众人敬仰,钟繇,陈群等名臣对荀彧之德崇拜的五体投地,就连一代枭雄司马懿也感叹“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然而荀彧对于理想和原则的坚守以及对于汉室的忠心最终害死了他,曾经的王佐阻碍了曹操进爵封公的道路,曹操再次显出枭雄本质,不念旧情逼死了郁郁寡欢的文若,曾经的亲密无间和信任也一去不复返了,君臣相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不过想必文若必不会后悔,如果他为了荣华富贵而肯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与世俗妥协,那他就不叫旬文若了。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太多了,实在数不过来,仅随便举几例。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陈寿)

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曹操)

(彧)吾之子房也。(曹操)

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曹操)

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司马懿)

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钟繇)

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班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三国鼎立最后谁赢了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