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日期 > 文章页面

去土地庙有什么讲究,人死后拜路头庚申忏烧在什么地方

民间供奉祭祀 微型建筑 土地庙

本文目录

油尖旺区的风景名胜武陟地域文化人死后拜路头庚申忏烧在什么地方

前九广铁路钟楼

位于尖沙咀天星码头广场侧的钟楼于1915年在现址矗立,高44米,楼顶装有7米高的避雷针,建筑风格充满殖民统治时代的色彩。钟楼是1916年落成的旧九广铁路总站大楼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物。铁路总站于1975年迁往红磡,旧火车总站大楼拆卸,钟楼则保留下来,成为尖沙咀的地标。钟楼于1990年列为法定古迹,亦是尖东海滨长廊的起点。

俗语 庙前平,庙后孤,大庙左右出寡妇,说的是什么讲究

福德古庙

福德古庙又名尖沙咀土地庙,是尖沙咀唯一的华人庙宇,建于1900年,供奉福德土地。

前九龙英童学校

前九龙英童学校于1902年落成,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物。这幢楼宇是香港现存最古老、为居港外籍侨民而设的学校建筑。因应本地的气候,建筑物设有宽阔的走廊、高耸的天花和金字塔顶。这建筑物在1991年列为法定古迹,现用作古物古迹办事处,每逢周五下午特设免费导赏服务,供游人参观。

海港城

位于尖沙咀天星码头旁的海港城,共有700多家商铺和时装店、而海港城所在的广东道,更是世界名牌旗舰店的集中地,潮流荟萃。海港城有50多家食肆、两家电影院和三家酒店,为顾客提供「一站式购物」乐趣。整个商场由四个互相连接的购物区组成,分别是海运大厦、马哥孛罗香港酒店商场、海洋中心及港威商场,各具特色。

香港体育馆

香港体育馆(简称红馆)于1983年4月27日开幕。体育馆的设计非常特别,外形呈倒金字塔状,室内没有一条支柱。馆内设有12,500个座位,是设备完善的室内多用途场馆,适合举行不同类型的活动,演艺节目、文化表演、国际体育赛事以至大型会议及聚会均宜。

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文化中心位于尖沙咀海傍,其独特的陡坡外形至为突出。香港文化中心配合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太空馆,汇聚成文化艺术集中地。

文化中心设有音乐厅、大剧院和剧场。华丽的音乐厅呈椭圆形,可容纳约2,000名观众,适合各类型的音乐演出。大剧院有1,730个座位,适合举办歌舞剧、中国戏曲、歌剧、舞蹈等节目。国际级大型音乐剧《歌声魅影》与《孤星泪》均曾在此上演。剧场则可容纳300至500名观众,是推广实验话剧和舞蹈的好埸地。馆内亦设有展览馆、排练室及会议室等,开放给市民租用。文化中心广场也是举行各类户外展览、节日活动、比赛和表演的理想地方。文化中心提供导赏服务,以便访客参观中心的各项设施。

香港艺术馆

香港艺术馆创立于1962年,最初设于大会堂高座,至1991年迁往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旁的现址。馆内设有多个展览厅,藏品总数逾15,700件,包括中国书画和古代文物精品、具历史意义的画作及本地艺术家创作等。艺术馆尚有其他有关艺术教育与推广活动的设施,包括演讲厅、工作室、艺术参考图书馆、艺术馆之友室及艺术馆商店。

香港历史博物馆

香港历史博物馆原位于九龙公园,及至1998年迁往尖沙咀东部香港科学馆侧,是一座综合性的现代化博物馆大楼,藏品数量逾90,000件。新馆占地17,500平方米,其中8,000平方米为展览场地,包括可供举行临时展览的专题展厅,以及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长期展厅。名为「香港故事」的长期展览,是新馆的焦点所在。这个展览透过生态造景、全景萤幕、实景摆设、互动节目等多元手法,介绍香港六千年的历史,展厅包括地貌与气候展览厅、生态环境展厅、史前展厅、历史朝代展厅、民俗展厅、鸦片战争展厅、早期香港发展展厅、日占时期及现代都市展厅。博物馆大楼内还设有演讲厅和活动室,供举办教育及推广活动。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在1883年落成,座落于九龙公园对面的小山丘上。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观测气象和地磁,以及根据天文观测资料测时,由1884年起始作定时气象观测。这一百多年来,天文台一直肩负本港天气监测和预报的重任。

香港天文台主楼是一幢富殖民地色彩的长方型砖屋,楼高两层,外墙经过粉饰,并建有拱形窗门、长廊及凉廊。天文台在198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

香港科学馆

香港科学馆于1991年4月正式启用,楼高四层,共有16个展区。馆内展品约500件,涉及的科学范畴十分广泛,包括电脑、机械人、运输、通讯、生命科学、食品科学、气象学、地理和家庭科技。馆内约七成展品为互动展品,可让参观人士亲身发掘科学的奥秘。馆内最为瞩目的展品为「能量穿梭机」,是世界上同类型展品中最巨型的一件,参观人士可观看多个圆球在两座22米高的能源机械塔之间滚动,展示能量与运动的转化。游客亦可以驾驶模拟控制的飞机或汽车、与电脑斗智或测试自己的反应和感知能力。科学馆是人类与科学交流的地方,馆内并设有导览厅、实验室、能源效益中心、电脑室和儿童天地,欢迎访客使用和参观。

香港太空馆

香港太空馆位于尖沙咀海傍,在1980年10月正式揭幕,向市民推广天文和太空科学知识。太空馆外观呈半蛋形,是九龙半岛的独特标记。东翼的天象厅设有全世界其中一个最大的天象放映馆,除了经常播放天象节目和全天域电影外,更是世界上第一座拥有全自动天象节目控制系统的天文博物馆。馆内亦设有多个展览厅及演讲厅,专题介绍太空科学与天文学的知识。太空馆亦设有礼品店,供天文爱好者选购精品和书籍。

洪圣殿

洪圣殿位于大角咀福全街,原为界限街与大角咀道交界福全乡原址的庙宇。1928年,政府重新发展福全乡,庙宇亦迁往现址。为纪念福全乡,庙前的街道命名为福全街。洪圣殿内现存有光绪七年(1887年)的铜钟及1930年迁建庙宇的重修碑记。庙内主祀有海神洪圣,并配祀黄大仙、观音、地藏、北帝等神只。洪圣殿已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物。

玉器市场及玉器街

位于油麻地甘肃街及炮台街交界的玉器市场于1984年启用,是选购玉器纪念品的好地方。市场由两个相连的场地组成,东面的场地约有三百多个档位,西面则约有100个档位。这些档位售卖各类玉器,价钱由数元至数十万元不等,顾客包括本地人及游客。

在西面的场地,有代人写信的档位,提供多元化服务,包括中国书法、代写中、英文信件、填写申请表格和报税单,属难得一见的古老行业。

玉器市场旁甘肃街与佐敦道之间的一段广东道俗称「玉器街」,有超过100家玉器商店,售卖较高档次玉石制品及首饰,同时亦提供玉石和宝石鉴定服务。

九龙公园

九龙公园是尖沙咀闹市中的净土绿洲。公园在1970年6月24日正式启用,并于1989年重建。公园占地13.47公顷,设有多个主题花园、鸟湖、百鸟苑、图腾柱、树木研习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室内温水泳池等等。公园逢星期日设功夫阁,有中国传统武术和文艺表演。游人在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下午,亦可在公园长廊的艺趣坊买到精致的手工艺品。

诺士佛台

诺士佛台位于香港天文台侧的小山丘上,以特色酒吧及餐厅闻名,并有「九龙兰桂坊」之称。这里有不少异国风情的餐厅,提供土耳其、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等各国美食,在黄昏至入夜时分最为热闹。不论是浪漫约会或是知己畅聚,诺士佛台都是上佳之选。

朗豪坊

朗豪坊位于旺角的心脏地带,是市区重建局与鹰君集团合作兴建的三合一大型发展项目,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呎。朗豪坊是由三个主要项目组成,包括:一座60层高甲级办公室大楼,坐拥维港全景及整个九龙半岛景观;一家提供665个房间的五星级酒店;一座楼高15层,设有超过300间潮流名店、食肆及娱乐场所的大型购物中心,其中通天广场内的数码天幕及通天梯,是朗豪坊购物中心最瞩目的焦点。雷生春

「雷生春」由建筑师布尔先生设计及兴建,约在1931年落成,现为一级历史建筑,建筑特色是有贯通且宽阔的临街外廊(俗称「走马骑楼」)。这里的地面楼层曾是「雷生春」跌打药店,上层则为住所,代表着以前「下铺上居」的生活方式。

「雷生春」现已改建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雷生春堂」。大楼的地面是凉茶馆及展示区,一楼至三楼为中医药诊所。地面展示区免费开放,您也可以预约免费导览服务,参观其他楼层。

旺角花墟

这个位于花墟道、园圃街、太子道西与园艺街一带的鲜花墟巿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时至今日,已由当初的街头摆卖发展至现时商铺经营。旺角花墟是全港最大型的鲜花零售及批发市场。该地段聚集了超过100家鲜花零售和批发商店,出售的鲜花不单来自本地花农,也有世界各地进口的品种。除售卖鲜花外,该处的商铺亦出售盆栽、仿真花、摆设和园艺材料等,是爱花之人必到景点之一。

弥敦道

弥敦道是九龙区的主要道路之一,由尖沙咀海傍一直伸展至九龙半岛以北的界限街。这条著名的街道是九龙半岛最早建筑的道路,在1860年开始修筑,初名「罗便臣道」,后由1904年上任的总督弥敦下令扩建,并于1909年改名为「弥敦道」。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现在街道两旁均是商业和住宅楼宇,高厦林立。佐敦至尖沙咀一段弥敦道是繁忙的购物区,入夜后,大道两旁商铺及酒店的霓虹招牌五光十色,闪烁生辉,游人络绎不绝。

水月宫(观音庙)

农历正月廿六日是「观音开库」的日子,每年均有逾万名善信于当天到水月宫向观音「借库」。水月宫内存放光绪十年(1884年)的洪钟及1927年重修碑记。水月宫主殿供奉观音,配祀包公、龙母和六十花甲太岁,另外两个厢房分别为书院及公所。水月宫已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物。

天际100香港观景台

「天际100香港观景台」坐落于香港最高的环球贸易广场100楼内,是香港最高的室内观景台,访客可以360度鸟瞰整个维多利亚港的美景。「天际100香港观景台」设有大型的多媒体互动展览,生动地介绍香港独特的历史及文化,让访客深入了解香港。

波鞋街

旺角登打士街与亚皆老街之间一段百余米长的花园街俗称「波鞋街」,这里汇聚了数十家运动用品店,除提供大量时款运动鞋和体育用品外,更有限量版和特别版波鞋发售,每天游人络绎不绝。

圣安德烈堂

始建于1906年,圣安德烈堂位于尖沙咀弥敦道,是本港其中一座圣公会教堂,会众来自世界各地。教堂获遮打爵士捐款,由政府批出67,500平方尺土地于1906年建成。教堂大楼呈十字形,右面为一座饰有彩色玻璃的钟楼,属于典型的哥德式红砖建筑物。后面山坡上的建筑物则为前女佣及管理员宿舍,于1910年左右兴建。日治时期,教堂曾被改为神道教圣坛,牧师也被扣押。牧师楼则用作神道教祭司与日本在港特务首领的居所。教堂在1959年恢复原貌,并于1979年增建一座基督教中心,提供更多服务和活动。每逢礼拜日,教堂也会提供英语及普通话崇拜。圣安德烈堂已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定为二级历史建筑物,并于2006年获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优秀奖。为了提供现代设施所需的空间,教堂于2012年开始进行扩建,新教堂将命名为「生命中心」,预计于2014年开幕。

天星码头

自1898年起,绿白两色的天星渡轮每天穿梭港岛及九龙两岸。乘客可从尖沙咀的天星码头登船,沿途饱览维港两岸景色,一尝这誉为「人生五十个必到景点」的滋味。

天星小轮有限公司于1898年5月1日成立,公司取名源于属下船只的名称皆有「星」字。当时渡轮每40分钟至1小时一班,行程往返中环毕打街及尖沙咀九龙角,而每星期则有两天(星期一及星期五)暂停服务,以便为船队补充燃料。现时渡轮已增至约6至20分钟一班,行程往返尖沙咀及中环/湾仔。乘坐小轮渡海只需8分钟,乘客沿途可饱览维港两岸怡人的景色。

庙街夜市

庙街因毗邻油麻地天后庙而得名,亦称为「男人街」。因为该处大部分摊档出售的货品均以男性顾客为对象。部分摊档在下午二时开始营业,但最热闹的时间是晚上七时之后。庙街摊档以售卖价格相宜的商品为主,包括趋时的服装、牛仔裤、手袋、镭射唱片、钟表及打火机等。

庙街食档林立,各类海鲜及地道食品均有出售。除了食物款式多和价钱大众化外,该处独一无二的环境和热闹气氛,也是吸引顾客的原因。

在庙街天桥底,占卦的算命先生和专业奕棋者在火水灯旁聚集,而榕树头外围则有人表演粤剧折子戏,甚至演唱中西流行曲。

星光大道

尖沙咀海滨长廊近新世界中心一段是为著名的「星光大道」,于2004年4月正式开放给市民和游客参观。「星光大道」地面装嵌了香港电影界幕前巨星和杰出幕后工作者的纪念牌匾和手印。游客漫步「星光大道」,不但可以饱览「东方之珠」的优美维港景致,并可回顾香港电影发展的里程碑,亦可与武打巨星李小龙及本地动画代表麦兜的铜像合照。此外,在「星光大道」上欣赏每晚举行的「幻彩咏香江」,视野和位置都是绝佳的。

清真寺

位于九龙公园旁的清真寺,原是为印度裔信奉伊斯兰教的英籍士兵而建的小型清真礼拜堂。该寺原设于1892年建成的威菲路军营侧。

由于威菲路军营其后辟作九龙公园,加上回教徒数目日增,故旧清真寺拆卸重建。新寺于1984年落成,楼高四层,占地1,500平方米,内外均以白色大理石建造,采用传统的伊斯兰建筑设计,屋顶呈桃形,四角建有尖顶宣礼塔,可供3,500人同时礼拜,是全港最大的回教寺院。

西九文化区

西九文化区(西九)是香港特区政府为支持香港文化艺术发展所作出的一项重要策略性投资。西九将提供香港文化艺术界长远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促进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有机发展。西九将发展成具备世界级文化艺术设施、卓越人才、地标式建筑及优质节目的综合文化艺术区,并成为提高生活质素的推动力,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门廊。

西九用地位于西九龙填海区南端,占地40公顷,其中23公顷将辟作休憩空间,供公众享用。西九将分阶段提供15个不同种类和规模的表演艺术场地,包括大型表演场地、音乐厅、室乐演奏厅、戏曲中心、大剧院、中型剧院和黑盒剧场。此外,西九将兴建一所具备博物馆功能,并聚焦20至21世纪视觉文化的文化设施(“M+”),以及专注于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展览中心。西九亦将设有零售、餐饮和娱乐设施,以及住宅、酒店和办公室。按现时计划,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已经于2013年开始建造小型展览馆、西九中央公园部分地方及戏曲中心。至于其他纳入第一期发展的主要文化艺术设施,将于稍后落成启用。各项文化艺术设施将由2015年起分阶段落成启用。

天后庙

天后庙位于油麻地庙街近众坊街(俗称「榕树头」)一带。庙宇分为五部分,其中为纪念天后娘娘(道教的镇海女神)而兴建的部分占地最广。其他部分则包括观音楼、城隍庙、观音楼社坛,以及在最右方供算命先生专用的地方。

天后庙始建于1870年,后因风灾摧毁,在1890年重建。庙内保存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油麻地区历史及社会发展,有极大价值。这座古庙已评定为二级历史建筑。

尖沙咀海滨长廊

海滨长廊是尖沙咀的旅游胜地。长廊由尖沙咀天星码头一直伸延至红磡,维多利亚港与香港岛的美丽景色尽入眼帘。绚丽景致不但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拍照。海滨长廊不单是一家大小散步的好去处,也是情侣及青少年聚集的热门地点。每逢农历新年,数以万计市民涌到此处,观赏维港烟花汇演。

通菜街〔金鱼街〕

位于旺角道与水渠道的一段通菜街俗称「金鱼街」。该地段开设了约50间水族店和宠物店,售卖不同品种的观赏鱼和水族用品,以及猫、犬、蜥蜴、龟、蛙等宠物。「金鱼街」已成为游人选购观赏鱼、水族用品及宠物的好去处。

通菜街〔女人街〕

女人街是指亚皆老街与登打士街之间的一段通菜街,是本地居民及游客的热门购物地点。该处的摊档由中午营业至晚上,出售各式各样的廉价货品,包括服装、手表、手袋、化妆品、饰物、家居用品及玩具。女人街早期以出售女性时装而得名,是购买平价货的胜地。

油麻地警署

油麻地警署在1873年初建于上海街与众坊街交界,在1922年迁往广东道现址。警署极富英国爱德华时代建筑特色,已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物。

园圃街雀鸟花园

雀鸟档云集的康乐街,即著名的「雀仔街」,因市区重建而于1997年中清拆。为保留这世界知名的香港特色景点,政府把园圃街附近一幅用地发展为主题花园,命名「园圃街雀鸟花园」。

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园圃街雀鸟花园约有70个摊档,售卖各类雀鸟、鸟笼及饲料等。花园采用中国亭园式建筑,优美雅致,吸引不少游人及雀鸟爱好者前来参观。

1881/前水警总部

座落于尖沙咀广东道,前身是建于1884年,拥有逾120年历史的前水警总部,具维多利亚的建筑特色;当中包括前水警总部主楼、前马廐、前报时塔、前九龙消防局及前已婚职员宿舍。前水警总部为现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筑之一,于199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2003年,长江实业投得此建筑的发展权,成为香港第一个由私人参与发展的古迹活化再用项目。

项目中保留了建筑物的原貌,并加入了购物、饮食、娱乐等元素,成为文化旅游、购物消闲的一个好去处。

武陟因为古代河道纵横,水草丰盛,土壤肥沃。史前就有文类开始活动,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底蕴深厚,很早这里就开始种桑植麻,养蚕。古时候上为衣,下裹为裳。武陟古代种植水稻也很早。衣暖食丰,所以武陟在上古就有超强的文明!

第一节棉麻成衣

古时候衣服的原料主要来源于棉花和麻。武陟县土布生产起源何时?无法考证,在1980年前武陟还处处种植棉花。在秋霜后采摘棉花晾晒干,去除杂物,古代用脚踩得带刺转轮,把棉花和棉籽分离,然后打卷。弹压成片状,而后卷成花瓜。古时候花瓜一般长度大约在六十公分,直径在三十到五十公分不等。然后用薄竹席或者竹帘包好做隔离,不让花瓜间出现混搅而不容易分离。花瓜做好后拿回家,把花瓜搓成条状称之为捻,为了在纺线时候方便操作,然后一手拿着花捻,先手搓拉出线固定在町子上,町子固定在纺花车一头,纺花车为一木头制大花转轮,有皮条或者绳子和町子链接,手摇动大转轮带动町子。随着转动手里得棉花就拉出来了线。每个町子大概有一两棉花线后就取下,换另一个!纺线时候可以随着快慢手劲的大小而调节棉花线的粗细。纺成纱线后要经过络线,打绾,染色,浆线,跑经,过交,引经,掏缯,闯苎,绑机,打穗,织布。织布机也是木头制作,下面有两个脚踏板,操纵经线的交叉,每次交叉时用木头制作的梭穿过,梭内安装有穗子,穗子用空心的小竹子制作,上面缠绕有棉线。每次交叉和穿梭就把纬线铺好。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穿插,棉布就一根根线的累积而出。如果需要彩色花纹可以调节经纬线的颜色而获得。织好布后还要摆布,就是把布里的浆洗去,反复的洗才能干净。说摆布人一词就出自这里,比喻频繁的给人找麻烦。然后摆布好以后就是锤布,把布折叠起来反复的用棒槌敲打,使布更加柔软。晾晒干后,就是根据需要染布了。一般染色都是蓝色为多,蓝色是当地种植一种草,经过大池沤制,会有青蓝色。然后把织好的布匹放入缸锅里加入沤制的水有时还会加入盐,为了让颜色不容易脱落。就会染出青蓝色布。然后就可以经过简单的漂洗就可以做衣服了。也有把当地的草木灰和沁河边的胶泥用来染色的,称为土灰色。古时候衣服做的比较宽大,因为一件衣服要冬天套棉衣,春秋天单穿。裤子多是大腰裤不用皮带,因为裤腰宽大一掖就可以。衣服的扣子也是自己做得,把布裁剪成细条缝制成细管状,然后里外翻过,开始穿编成疙瘩就为扣子,本地称这个工序为盘扣子。女用的扣子也可以编制成一些花样比如蝴蝶什么的。夏天古代服装比较简单,男的都是土布做的汗褂,就是背心状,前有扣子无袖子。到了解放后衣服样式还是比较单一,在八十年代前比较简单,大多是中山装和军便服。鞋八十年代前还是大多自家做的鞋,鞋底是最麻烦和最重要的。因为没有合适材料都是用布制作。一般用碎布或者旧布,一层层刷浆糊,叠加起来,这样有几层后贴在墙上晾干,干后取下来裁剪出所用鞋底的大概大小。在叠加到鞋底厚度,然后用麻线用大针缝在一起,一针针排列整齐缝制。缝制好后简单的修改去除四边。鞋底就做好了。鞋面也是先用浆糊把鞋面料和里料粘合在一起。干了后再裁剪成鞋面,然后把鞋面和鞋底缝合在一起。鞋子就做好了。衣服最初也是手工缝制,做一件衣服不是简单的事情。到了六十年代后脚踏缝纫机开始逐步普及,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穿衣打扮也开始不再局限于蓝色灰色,现代化的机器织得布料品种就多了起来。的卡,的确良,花达尼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了!

第二节食为天

 武陟粮食作物种植很早,在远古就有种植粟和水稻的记录。到了晋代武陟水稻丰产,有当时在武陟为官的潘安写诗赞美武陟水稻。武陟吃饭,古代就一日三餐。但贫苦人家农闲时候也有两餐。因为水稻和粟米当时产量不高。后来因为武陟小河道枯竭水位降低,水稻很多地方也种植不成了,武陟开始出现几百年的粮食不够吃的情况。到了玉米引进后粮食产量开始增长。到了建国初期还是以玉米面为主,中午吃小麦面面条,晚上早上都是玉米汤为主,馍是玉米面的窝窝头,或者是玉米饼。也有变着花样把玉米面用两块铁板压成薄饼烤成脆饼,也甚是香脆。也有家里有病人或者孕妇时候,把白面做成汤。称为疙瘩汤,孕妇吃的话放个鸡蛋。武陟当地还有一个在春天麦子快熟时候做捻转,就是把青麦子炒熟用石头磨,磨成条。这样吃也是粮食储存不够了,提前吃青麦子。后来粮食产量多了,还有这样吃法就是吃个新鲜换个口味。武陟从古至今都有烧饼,蒸馍。主食还有卤面水饺……节日时候,春节也有蒸制枣花馍,豆沙馍,还有门上蒸放刺猬……等等传统。

第三节居行

武陟在远古时期,因为水道纵横,古人取水方便,所以在远古就有人类长期居住。远古时候武陟境内有大伾山,大伾山是土山丘陵。因为小湖泊众多,在小湖泊或者小河边附近的山头和高地,就成了居民掏洞为穴的住所。现有仰韶文化遗址多出,古人在那个时代先人白天渔猎,夜晚在土洞里休息。后来随着湖泊水源的退消,古人开始追逐着河流而居住,房屋就诞生了!最早的房屋是低低的土墙上面用茅草遮盖。后来随着条件和需要而墙变得高大。再后来就有了院子,也开始延伸远古洞穴时候选择位置的风水方法。因为远古在黄河流域居住的人们,受到黄河和沁河经常改道,所以选择住处,要考虑水源和水灾,还要考虑风向,和保暖。风水也许就这样在黄沁河流域诞生!在建国前后武陟大多贫穷家庭都是弟兄几个住一院。房子开始逐步淘汰草房,到了七十年代还能偶见麦草建得房屋。

八十年代前,当地建筑房屋时候,打地基,以前都是人抬着夯喊着号子打夯。也有用羊和牲畜一圈圈的在地基里踩踏得。踩实一层加一层新土,直到和地面平。后来随着取水工具的方便,也有用水湮的。到了现在当地建房子时候还是依照传统,找风水先生看风水。

武陟的村落比较集中,其中县西村落最为集中。这和远古村落形成时候有关系,因为在远古因为武陟县西地势略高,县西有沁河为主河,沁河水势比较平稳清澈。武陟县西还有多条小河流,水流涓涓很适合古人生活。村落就这样在适宜居住的水源附近大量形成。考证县西小董乡有商村遗址,和小董村大面积的汉代墓葬群。武陟县东村庄略微少于县西,因大多村子都在古代高地上,有多处商村遗址。县东县西这些古老村落为远古人农耕和渔猎村落。还有比较近的古村落,因种田而成。武陟因地理位置古代战乱不断,有些村落因战争而毁。也因沁河黄河的河道变迁而淹没和新建村落。还有一部分村子是明朝时候从山西移民而来,到了武陟后族群大的移民,找土地肥沃地方定居下来,这样的村落往往姓氏比较单一。也有一大部分小家族移民居住进了古村落,这样的村落杂姓较多。村落的起名,大多古村落和所在周围环境有关系,比如说小董乡的岗头,高村……也有的和姓氏有关系,比如张村,李村等。还有和一些坟墓王侯有关系,比如冢头,冢后,汤王堤,大丰,司马岗等等。所以村子起名形式多样,但都有自己的故事,本书有些篇是介绍村落名字由来的。建国以后村落逐步得到了规划,街道整齐,告别茅草屋,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家家都有了砖瓦房,和小楼。村庄的管理从古代就有专门负责村里工作人员。大村往往有寨墙,有专业把守和巡逻得人员。村子里都有姓氏祠堂和庙宇。古代村落的管理权大多是在族长手里,有的姓氏杂乱的村子一般村落规模比较大,所以会有政府委任的官员。村里分几十户为一保,有保长。建国后有生产队类似。村庄里根据各自村里的情况,有村规民约。解放后不和国家宪法冲突的村规民约仍在使用,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冲突的则改之。解放后设计党支部,村落开始由村支书和村长负责工作。

 武陟在周代就设怀城,因为王权的需要,国家级的道路修筑很早。加上武陟古代河流多水运方便,还有隋炀帝时期修建的运河,名字叫做运粮河,把焦作的粮食向北运输。也是古代大量货运的通道,小董村北有运粮河的码头,因为当地的食盐在此卸货,所以被当地称为盐店疙垱。沁河也有码头和渡口。所以武陟的交通古代比较发达。民间出行讲究农历的三六九日出行为好日子。古代出行工具民间为手推独轮车。独轮车分为两种,一种是顶部为平的,这种车是在家推个小物和家里媳妇走亲戚用,可以说为客车。另一种为专业运输而用,车轮大透出车厢平台,把车顶分为左右两边,两侧可以负重物,为货车。到了解放后武陟开始有两橡胶轮的人力车出现,因为车厢底平整称为小平车。那时候谁有个小平车可谓是春风得意,拉着走到街上比现在开奔驰宝马都神气和得意。建国初期,当地传有儿歌,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现在电话普及了,网络传说取代了古代的信件,这都在随着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后。村里泥泞不堪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得到了硬化。机动的四轮车和三轮车逐渐多了起来。出行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可以说家家户户根据需要有各种小汽车了。

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无非结婚,出生,和丧葬。说到武陟的婚姻生育和丧葬,小董是一个特别要说的村,因为这个村的古代婚姻求子和丧葬有它比较大的影响力。

第四婚俗,生子

结婚武陟当地有比较规范的形式,千百年来改变不算很大。武陟的婚俗古代也是父母做主媒妁之言。在传统有钱和地位的大家庭里,父母在孩子到了结婚年龄就会媒人不断。有的家庭会给孩子订娃娃亲,在孩子幼年时候因为两家关系不错,就给孩子订下了终身。也有指腹为婚的。也有的条件好的男方家庭在孩子小时候就给孩子找个大媳妇结婚,然后让孩子得到照顾。有不少把女人当成商品买卖。虽然现在看来这都是婚姻中的陋习,但在那个时代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孝顺儿女。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要是不符合家庭老人的心意那是会被视为不孝,家族都跟着丢人。比如小董村在汉朝时候的董永,遇到了三阳乡梧贾村的张七一见钟情。但董永家穷,女方家人觉得门不当户不对,极力反对。后张七姐随董永怀孕,家人觉得太丢人,无法见人。整个族群要把张七姐除掉以示家风。后张七姐和董永私奔而走,从此梧贾千年不与小董通婚。也有传说张七姐为武陟驾部村一族长家姑娘,因听董永孝道的故事感动,私自找到董永一起生活。但家人却十分支持,所以形成了一个古代爱情典范,到现在驾部人还叫小董村人为老姑父为尊敬。说明小董这个地方古代的婚姻观念还是比较通达地。到了解放后随着婚姻法执行,和思想的解放很多婚姻陋习都改变了。武陟当地现在也信奉古代婚俗的看日子,就是选择良辰吉日。男女到婚嫁年龄,没有自由恋爱的男女,父母就开始张罗着给孩子找对象。一般都先看属相是否合适才开始往下进行。然后双方就写下自己亲近家族,双方舅家名字,让打听对方是否有遗传性疾病和家风。其次就是觉得门当户对开始接触了。如果都合适男方开始下定亲礼,这为换记。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个小东西交换。等一段时间后在结婚前,男方还有次礼金,这次礼金比上次多,如果上次是定亲这次就是大定了,武陟有的地方称大定为(查代)也可能就是查查家庭情况,其根源需要探讨。

结婚时候嫁妆由女方置办,在解放初期,女方嫁妆有不少嫁妆为铁锹,箩头,粪叉……常有,有那个时代的背景。武陟当地大多结婚时候女方做的嫁妆男方拿钱。但小董村一般女方礼金都要的不多,也许和千年董永七仙女传说有关系。婚礼当天男方家里要挂起家谱轴,上香告知先祖家里孩子结婚了。九十年代前女方嫁妆一般都是结婚当天早上由男方派人抬走。然后柜子的钥匙由女方亲近的孩子保管,因为嫁妆到了男家还要有给开箱钱这个礼节。由女方家的亲近女孩子端洗脸盆,也由男方给一定礼金。嫁妆抬到男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礼盒。男方结婚队伍出发前新郎要拜神位,拜家祠轴,而后向父母行礼。点上长明灯。迎亲出发鞭炮齐鸣,去时在新娘的位置由新郎官的弟弟占用为压马,有办事人随行,负责婚礼队伍的叫做接毡,负责新郎礼节的叫做引亲。但沁河南北略有不同,大致类似。接新娘回来的路上如有人拦车办事人要给糖果。以前是结婚有乐器班拦车就是听演出。新娘到家要给下轿礼,和新娘随行亲近的哥弟为顶马有礼金,稍远点亲家的孩子为把轿门也有象征性的礼节金。新娘下轿,由新郎的哥哥撒大米,象征着富裕,也有口诀大伯哥撒大米过了年添大囍。而后新娘快速在撒花人群中有娘家人护送穿过。然后就是换衣服和上头,上头就是有为人好属相合的小媳妇给新娘梳头,而后才拜天地。拜天地后正式开席。

女方到了婆家,就算是婆家人了。古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孩子,因为古代娶媳妇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如果一年多媳妇没有动静,那男方家里是会着急的,新媳妇也会忐忑不安,因为古代以无后代为最不孝顺的事情。如果女方两年没有怀孕。男方母亲就要到处庙宇求子了,武陟求子最灵的地方大多都去董永墓前。当地称董永为董老爷。因为相传董永和七仙女在家给人看病,妇科病七仙女最是得手。所以董永死后很多人依然去董永墓前烧香求子。董永墓上有个杜柳树很是茂盛,但往往被求子的人折上一小节树枝,当地传说:取上一个杜柳杈来年添个小鸡娃……以前孩子都是在家里出生,有专业的接生婆。女人生完孩子,要吃鸡蛋疙瘩汤,加红糖。女人生孩子一个月内不许出门,因为当地风俗生完孩子的女人没满月,去谁家会对人家不好。这称为坐月子。去看月子的朋友和亲人要给孩子初次见面的看钱。孩子满九天要给孩子办酒席,称为办九,根据情况满月也可以,不固定。办九时候孩子的舅舅家要准备孩子的衣服玩具等等……大人往往给孩子算命,看五行缺什么就起个带五行所缺之名字,如果算命的说孩子命硬就要认干娘。孩子满月要回姥姥家住几天。

第五丧葬

丧葬礼仪是古代礼仪最重要的环节,在武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小董村。因为汉朝董仲舒推行儒家思想,孝道文化是儒家思想在民间最重要的构成。孝文化是修身之根本,在董仲舒后孝文化被推行到了极致,董永就是一个孝文化全国推崇的楷模。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董永卖身葬父的文化背景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汉朝孝文化信奉人死如生,甚至老人生前没有得到的东西,死后要尽力满足。所以汉朝人住的大多是土坯房,但汉朝的墓葬很多都是砖石结构,就是这样由来。古代一个人只有孝顺才是做官的基本条件。所以董永家里再贫穷也要随着大众,没办法只有把自己卖身给付员外为长工,换的银钱把自己父亲安葬。从小董发现超大面积的汉代砖结构墓葬,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这样为尽孝的丧葬形式在当地风行。

老人正断气时候要把老人的寿衣穿上,要给老人洗脸沐浴。一切完备后要把老人从床上移到主房的正当屋。晚上子女们开始守灵,守灵时候男左女右分两侧。老人脚前有长明灯,有专门一个孩子看护,和烧锡箔纸。夜里邻居睡觉前哭一次,早上五更黎明哭一次。有老人的亲朋看望都要哭,这是礼节。要是死者是女方,娘家每天要来吊孝。一般老人去世三天后放入棺椁,叫做入殓。但天数不是太固定要找人看,啥时候,还要看老人魂啥时候走。出殡头天晚上要去村里土地庙,全部男孝子哭着在土地庙烧香。然后会有演出。出殡时候不只是让老人安息入土,还是对整个家族人气的展示。如果老人有儿子孙子招魂幡是白色的,如果老人有重孙子招魂幡为红色。要是有增孙子就是黄色的,象征五代同堂了!招魂幡是指引老人魂找到老人躯体在何处。溅汤,祭祀,路祭,等等……一系列的礼节结束后老人也就下葬了。在古代老人的孩子还要在坟前守孝三年,因为古人信奉魂为精神,魄为躯体。在人死下葬后魂还会绕魄三年不散,守孝三年因此而来!三年后老人会被写入家谱,这一生才真正结束。但老人留下的优良家风会继续在家族里流传延续……

冯保中个人作品,摘录联系

丧葬是人生途程的终点,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向来为民间所重视,因而自始至终各个环节也都形成了比较相似的习俗,且数百年来基本不变。现将沙地丧葬习俗的主要环节介绍如下。

生前准备之事

稍有家资者,到了五十岁之后就要准备后事,主要是做寿枋、做寿衣和做寿坟。这既为图体面,也为一旦“去”了之后可免子孙们手忙脚乱。

俗云:“两春入塾,遇闰合材。”制作寿枋、寿衣及寿坟,都要拣闰年闰月的好日子。寿枋的制作,一般是自己买来“老头”杉木,锯成板材,搁置高处,待干燥后,请寿枋师傅到家里来加工。做成之后,里里外外要用生漆或生桐油多次上漆。寿枋都漆成老红或乌黑两种颜色,头上通常雕一“福”字或寿桃之类图案。

做寿衣比较简单。沙地人家大多贫穷,寿衣的料作都用新棉花以及土布、洋布之类,很少用丝棉和绫罗绸缎。寿衣都做得很宽大,袖长须盖过手指。棉袄与外衣不用黑色,多为灰色或深士林,内衣内裤则纯白色。做寿衣时,还要做帽、袜、鞋等,鞋系软底,底面和鞋帮都要用丝线绣花。但不做寿被,寿被由女儿家做。寿衣做好后,要用专门的箱子存放,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这一天,都要翻晒一次。

沙地平原,水患频仍,寿坟大多选在就近的航坞山、赭山、青龙山等山坡。在人们的心目中,祖坟关系着家庭气数与子孙的命运,故做寿坟前,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坟地。勘定坟地之后,做坟的时间也很讲究,这要请算命先生抉择。破土时,先要摆一副三牲,焚香燃烛,烧烧纸,敬告一番当方土地。寿坟也称“生椁”,坟不挖穴,均扒平山地,用六块大石板砌成一副石椁,盖以坟土,而锐其顶,外面再用石块围筑,名为“罗圈”,以期垂久。封椁时,要用一只盛满菜油的大碗,里面放一条灯芯,点燃后摆放在石椁内再封椁。这叫“长明灯”,将来落葬时,可以取出来,其时碗己百裂而不破,碗内菜油有的早已耗尽,有的则成黄色的凝固体,称作“石椁油”,民间常用来涂搽烫伤。寿坟做好之后还需竖一块碑,这也得拣择日子及时辰。碑上的姓名都用红色,此为寿坟的标志,到落葬之后则涂成黑色。

[!page break!]

送终

俗以送终的人越多,死者福气越大;即使无儿女的,也应有几个近房子侄和至亲好友送终。所以人之将死,须召集戚族晚辈,以作诀别。如长子等主要人物未到,就要让垂危者喝人参汤等,尽量挽留其生命,这叫做“吊命”使子孙们能够赶回来见上最后的一面,一起送终。

看看病人真的不行了,亲人就为其梳头、洗面,并将寿衣穿上。寿衣从里到外包括:衬衫、衬裤,夹背心,大小棉袄、棉裤,外衣、外裤,齐膝长衫等。同时焚烧经佛,并以两张红纸包住纸灰,塞于临终者手中。这经佛共有三样:一是烧纸,称“路引”,即作为去冥国的通行证;二是“纸钱”,即纸锭,用作沿途“路费”;三是《高王经》①,意为让死者捏在拳头里,万一在地狱受刑,便可免除痛苦。

临终时,亲人都要大声呼唤,以示挽留。这虽给临终者带来骚扰,增加痛苦,但习俗万不可省,否则会被邻舍视为不敬不孝。同时,每人手持一支香,哭送其离开人世,并在门外焚烧纸轿、纸人等。断气后,亲人为死者在床上调转头足方向,谓此举能加速死者“转世”,房内还要点燃蜡烛,称“回头蜡烛”。

人死后,要立即派遣族人或近邻向亲友报丧,俗称“报死”(男亡者必须向出嫁的女儿家报死,女亡者必须向娘家报死)。即使亲属已知死讯,仍须派人前往。无论晴雨,报死者均倒挟雨伞,作为报死的标志。循俗,任何人不得与报死者说话,否则要惹晦气。“倒挟报死伞”,也可免沿途有人阻挡闲谈而拖延时间。至亲属家,须将雨伞倒置在门外;亲属则给报死者吃几个糖氽蛋,叫做“报死蛋”。蛋须单数,一般三个。报死者出门时,亲属须于其脚后摔破一只碗盏,以除晦气。

与此同时,孝子由旁人撑伞,哭赴附近的土地庙焚烧纸钱,称“烧庙头纸”。据传,其时亡魂被捆绑于庙柱上,故孝子须在庙柱上倒捋三次,为死者松绑解缚。孝子还需“送无常”,即身穿孝服,用一面米筛盛上酒饭菜蔬、纸钱香烛及三只草鞋,端到附近的三岔路口,将纸钱、草鞋、床草等焚化,而将酒饭倒于路边。俗谓无常为阎罗王指派的勾魂之鬼,人死后就要以这种方式把无常送走。

送无常前,已在堂前用一扇门板和两张凳子搭成一张灵床,长子、幼子分别捧死者头、脚,将尸体从房内抬至灵床上,头南脚北,此即小殓,俗称“挺尸”。尸体头部须搁寿枕,但不垫被褥。门板下面,点一盏香油灯,俗称“脚头灯”,道士则称“指明灯”。此灯不能熄灭,入殓后也应放于棺下,直至出丧。挺尸时,还要用红纸包裹一只银耳环或金耳环,衔于死者口中,至入殓时才除去,叫做“含口银”,据说是可免死者来生多嘴多舌。另外,还要找一根三尺长的小竹,外面贴裹红纸,作为“孝仗棒”,也称“哭丧棒”,由孝子拿着守灵。

移尸后,堂前遂为灵堂,灵床外侧悬挂白色孝帘。孝帘前置桌子,上面点白蜡烛、安息香。遗像挂于孝帘正中。没有遗像的,则等道士来了后,写成木主替代。如死者系尊长,大门门楣上须钉一幅粗麻或白布,称“门孝”。

子女均服孝。孝服采用我国通行的“五服制度”。所谓“五服”是指:儿子和未嫁女对父亲、承重孙②对祖父、妻妾对丈夫,须服“斩缞”,斩缞服用最粗的麻布做,不缉边,断处外露,以示不饰;儿子、未婚女为母、为继母,已嫁女为父亲、孙为祖父母、重孙为曾祖父母、玄孙为高祖父母须服“齐缞”,齐缞服用粗麻布做,缉边;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己嫁的姑和姐妹,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须服“大功”,大功服用熟麻布做;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己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外亲为外祖父母、舅舅、姨娘服“小功”,小功服用较细的熟麻布做;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姐妹,外姓为表兄弟、岳父母等服“缌麻”,缌麻服用细麻布做。通常“斩缞”、“齐缞”和“大功”必用麻布,而“小功”和“缌麻”多用白布替代。总之,关系越亲,孝服越粗。同时,女儿、侄女的头发要梳成“懒惰头”,即将整绺长发裹上白头绳后,梳成盘头,再往上面竖起一个白色的小圈;媳妇则要梳成与老嫚头一样的“朝前髻”,即在盘头上面要竖起一大一小两个白圈。至亲小辈要穿上白帮面、红后跟的白鞋,所有人都要套上白头绳。

接着,要请道士来写“斜角纸”和木主。斜角纸即殃榜,用黄纸书写,斜贴于大门之上,上面写有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接煞”的时刻,以及犯冲的生肖等。人死当日,丧家还要请道士至灵前“拜路头忏”,又叫“开路“,自傍晚始,至翌日清晨结束。拜忏的规格,按道士人数多少而定,至少三人,逢单数递增,最多可达十三人。据称这是为死者去某府时,一路可藉神道保佑,免受勾魂使者凌辱。

一般情况下,“报死”之后,亲友都会迅速前来奔丧,并帮助料理丧事。尤其是出嫁女,如果惊悉父母死亡,就会立即奔赴娘家,至娘家附近时,还要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一面跪拜,一面号哭,这叫“匍匐奔丧”,而兄弟必在门口迎接。凡奔丧者,均送“白礼”,主要是银锭、蜡烛,如用钱币的,须是单数,并用白纸包裹,称“白包”。女儿、侄女还要送来寿被。寿被的里被面一般用白纱布,外被面用红纱布。若死者女儿、侄女较多,则用三两重或五两重等较薄的被絮,以便棺中容纳(入殓时实在难以容纳的,可以烧化给死者)。寿被不论多少,亦须单数。吊唁者至丧家门前时,守灵女人须放声恸哭。

[!page break!]

入殓

入殓,在沙地叫做“入棺”。一般死后三日而殓。如适逢双日,则推迟择单日入殓。

殓前必“买水”。《越谚》载:“亲死,将殓,子衣殓服,张伞擎桶,文钱汲水,沐浴入棺,名此。”沙地这一仪式一般是长子身披一条棉被,另一人为之撑伞,共至水边叩拜水神,往河塘中投一钱币,舀水一桶而回。水“买”回后,往死者胸部等处略作擦拭,意为“淴浴”。据说若无此举,死者在阴曹地府将无水可饮,涉水过河会受河神阻拦。

淴浴之后,便可入棺。先在棺材内放上三角形的石灰包。按死者年龄大小,石灰包分别为七七四十九包、七九六十三包、九九八十一包等,均须成单。接着,按入棺要求,将死者殓衣装束一番。殓衣少则三件,多可二十一件,且只能成单,不能成双,否则据称有成双死亡之虞。如死者穷困,仅一套殓衣的,称“随身挬”。殓衣忌用纽扣,如用死者生前的衣服作殓衣,则须剪去纽扣。每穿一件殓衣,必缚一袖带;每缚一袖带,必夹一银锭。袖带一律打成死结。装束完毕,由长子捧头,幼子抬脚,其余儿侄等以黄纱带提举腰身,将尸体平抬入棺。死者的头部须摆正,谓头偏右有利于长房而不利于小房,偏左则有利于小房而不利于长房,故盖棺前各房均须检视。然后,给死者胸前挂上“招魂袋”,手中握上“打狗棒”,并在棺角放置泥土、鞋帽、毛巾、扇子、金银饰品等殓物,其余棺内缝隙均用银锭填满,然后再一条一条盖上寿被,均须单数。安放殓物时,每放一物,材夫便报其名称;每报一物,丧家必高声答以“有!”

盖棺时,按门上斜角纸的告示,生肖冲克之人都要避开。敲入棺盖销子时;孝子须用烧纸揉擦棺盖头部,以免震惊死者。然后用黄纸封住棺盖口缝,称作“封棺”。设祭桌于棺前,陈供品、燃香烛。出丧前,每日早、中、晚必于灵前供饭,称“上饭”。每当五更,守灵女眷须恸哭举哀。

入棺当夜,出嫁女儿都要请来道士做道场,称作“花鼓夜”,既表示对死者的孝敬,也显示家道的昌盛。道士的人数也须单数,一般是五人或七人,讲究的也可以请十三人或十五人。其仪式主要是唱戏,唱的是绍剧,什么《五龙会骂关》、《赵匡胤借头》、《薛平贵回窑》等等,一气能唱十来个。少数富裕人家,还要请来戏班唱花鼓戏,左邻右舍纷纷前来听戏,遂成为众多的义务守灵者。由于场面热闹,也就没有什么哀悼之意了。

[!page break!]

出丧

出丧均在早晨。材夫,俗称“抬材委”,至少六人,多可十二人。灵柩两边绑定两根粗木杠,称“青龙杠”。青龙杠前后两端挽以绳索,绳索中间各穿一根木棍,供四人抬材。起灵前,须于灵柩前设供祭祖,称“材头祭”。起灵时,先由长子或长孙将一只碗置于材头之上,再用火掭击碎,称“摔材头碗”。摔这碗有个讲究,一定要一次摔破,越碎越好,因为这碗是死者的饭碗,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摔碗之后,棺上覆一条棉被,还要放上两条长凳,供路上停棺时搁置。然后材夫扛起棺材,顺走、倒走三个来回,让死者留恋一番,随即上路。

俗忌长辈为死者送丧,故送丧者均为晚辈或同辈。送丧队伍前列,除专人撒“买路烧纸”外,由纸扎的“开路神”和纸条做的“引路幡”开路,执幡者为童男童女。其次是铜锣、唢呐等组成的乐队,其中铜锣必不可少,称“丧锣”,须沿路敲打,每组敲十三记,前十记间隙稍长,后三记连续。长子手捧遗像或木主,走在灵柩之前。灵柩后面为眷属、亲友,即使晴天,也须人人撑起雨伞。送丧孝子身穿麻衣,脚套麻筋草鞋,腰系稻草绳,并悬“孝仗棒”,头上戴有稻草扎成的“三梁冠”,侄、孙戴“双梁冠”,玄孙戴“单梁冠”,女性则戴白布“孝兜”,素衣素裙。途中,材夫若停棺换肩,子孙须下跪行礼。无论步行或撑船,每遇过桥、过村或转弯,均须放炮仗、敲丧锣、哭哀。

至山头坟地,先祭当方土地,并举行“告窆”仪式:棺木进圹后,石椁内置“五谷瓶”等;将“三梁冠”、“双梁冠”和“单梁冠”置于棺上。封椁后,幡插坟头,孝仗棒置于坟前,设供祭祖。然后再祭新坟之“左邻右舍”。

出丧队伍按原路返回。归途仍敲锣引路,只敲单声锣,间隔时间略长。长子捧遗像或木主在前,一人为其撑伞。至家旁路口,在家中帮忙的人已用室内清扫出来的垃圾燃起烟堆,送丧者均须跨烟堆而过,除去晦气。

自丧事开始,丧家概办素食,称“豆腐饭”。出丧回归后,尚须设素宴款待亲属邻里及材夫等,称“回丧饭”。如死者儿孙满堂,德高望重,亲属邻里都会争吃回丧饭,以沾福延寿。80年代后,“回丧饭”多改为荤宴,但其中一大盘“老豆腐”决不能少。同时,丧家用白布或毛巾包上面条、煮罗汉豆等回施亲友邻里,俗称“老寿面”、“老人豆”。如亲属所送的白礼是钱币,丧家照例只收一半以下,其余以单数退回。

[!page break!]

做七、接煞等

从亡故之日起推算,每隔七天,即行祭祀,称之“做七”。俗有“‘头七'必吃儿子饭,‘六七'不吃家乡饭”之说,故“头七”由儿子自做,“六七”须由出嫁女操办。“二七”时,儿子还要请来“老相公”,念上一堂《寿生经》,烧化给死者。各七中“五七”最为隆重,其它各七因较简化而称“散七”。“七七”又名“断七”,但一般不做,只到六七为止。

五七日,子女要请道士拜“皇忏”,请信佛者点“莲华灯”,以超度死者。将白鞋面、白头绳等连同死者的衣服一起焚化;女儿、侄女及媳妇除去“懒惰头”、“朝前髻”上的白圈环,仅以一根白绳缠于盘头之间。亲属必送红香、蜡烛,其中至亲须备供品前往祭祖,丧家办酒席款待。五七前一日的夜晚,还有一个“接望乡”的仪式。据说人死后,阴魂刚刚进入地府,还不知自己已一命呜呼,要到五七回家省亲之日,走上“望乡台”,看见自己的儿女们在哭奠,才知自己魂归地府了。所以丧家须在门前用桌椅、门板搭成望乡台加以迎接。台上覆盖白布,全家老少则披麻戴孝坐于两侧。台旁置清水一盆,供亡者洗脸洗脚。台里侧设供桌,置遗像、木主,点红烛一对,祭品为粽子、馒头及各式糕点水果,其中粽子必备,这是一种小而尖长的锥形三角棕,称“五七粽”。一切就绪后,置梯子于屋檐前,孝子登梯呼叫三声亡魂,使之登台望乡,众人哀哭。接望乡时,须撕剪一小片黄纸贴于木主之上,不用水、饭粒、浆糊等黏物,一般须多人轮流贴才能贴上。贴上,表明亡魂已经归来,仪式可于前半夜按时结束。如前半夜不能贴上,后半夜就得继续贴,即使到天亮也得不断地贴,直至贴上为止,但一般在天亮以前都能贴上。

做七期间尚需“解结”。因为人生在世,难免与人结下一些怨仇,从共释前惩的愿望出发,做子孙的就要为死者解除仇结。解结仪式一般在“头七”前后进行,由道士择日主持。解结时,供太上老君纸神像,用黄线穿铜钱,并结成九九八十一个结头,置于桌上桶盘之中。道士边敲法器,边念解结咒语,并由一位道士专门解结。念一遍,解一结。咒语为: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天王地王都来听:

解结解结解尽仇和怨,

生前仇怨都解尽。

头结解仇结,

仇雠齐解出;

二结解怨结,

有怨不再结;

……

分解咒语共十个,循环往复念,念至第八十一个时,集体齐诵一次,最后还有总结性的咒语。如此一转,称“一解”,一般需九次,称“九解”。然后烧掉纸神,送太上老君上天,仪式结束。解出的铜钱,归道士所有。

做七期间另一仪式是“接煞”。据范寅《越谚》记载:有种煞神,人首鸡身,在人死后一定时间内,通过烟囱等处来到丧家,生肖相克者有冲死之虞。其“煞高”可依死日干支按鬼谷子算法推算,“甲巳子午九,依次退数至巳亥四。如癸巳日干五支四,合而为九,名‘九尺煞',最凶;甲子日干九支九,合为十八,名‘丈八煞',最善”。其到来日期亦按数计算,如九尺煞在死后九日,丈八煞在第十八日。接煞时,家人一概回避,“道士左执雄鸡簸箕,右敲秤杆逐之”。

另外,死者如非正常死亡,丧家必请道士“翻九楼”,为死者“超生”。道士先于旷地以九张八仙桌叠成“楼台”,于午后登台,模拟死者生前形态歌舞,随后走“金桥”、“银桥”,祈死者进入“天堂”。如死者为悬梁自尽,则例行“别吊”。即在出丧当晚,丧家用纸扎一“吊煞鬼”,置于死者生前住处。半夜,备酒菜,请邻里一人陪吊鬼同享,其实是一活人自酌自饮。饮毕,怒斥吊鬼,并用稻叉戳住纸鬼,奔向野外焚毁。丧家及邻里同时鸣锣吆喝,共同驱逐。

人死后满百日,子女举行祭奠,请道士为死者拜忏超度,称“做百日”。是日,亲友须送银锭、蜡烛,丧家设筵待客。子孙除去衣摆素边,女眷除去盘头上的白绳,皆焚于纸锭中。

至此,丧事全部结束。

--------------------------------------------------------------------------------

①《高王经》,即《高王观世音经》。据《法苑珠林》载:东魏天平年间,定州处士孙敬德被劫贼所引,不胜拷楚,妄承其罪。因孙曾造观音像敬奉,故在被处斩的前夜,梦得僧人授予此经,令其诵念千遍,即可得脱。翌日,有司执缚向市,孙且行且诵,临刑诵满千遍,刀砍不伤,三换如故。有司奏闻大丞相渤海王高欢,经奏请,赦免敬德并敕写此经广布于世,因称《高王观世音经》。

②如果嫡孙的父亲早亡,在祖父母丧事时,这个嫡孙称“重承孙”。

分享: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2

6

4

旧碗不可随便扔 这居然也有风水讲究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