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上海豫园的来历算命将军杨志成简介豫园的历史故事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
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
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修复后的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迁至园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为园外景点外,全园有大小景点48处,大体可分成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内园等景区。豫园恢复了秀丽典雅的名园风貌。1961年9月,豫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外各方人士喜爱的游览参观娱乐场所。
豫园对外开放后,仍不断进行修缮。1956~1961年大修时,限于当时财力物力,玉玲珑景点虽恢复了玉华堂、会景楼等建筑,但园林仍显得较空旷失平衡,与整个豫园幽深曲折,小中见大的特色不太和谐,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明代环龙桥被拆除,周围的曲池被改建为防空洞,古园林格局遭损。1982年大假山前的湖石假山螺丝洞及万花楼前小假山花墙出现险情,经区政府批准,拆卸险墙二处按原样修复。同时,改变了与古园林风貌不协调的水泥路面,调整了花木布局,扩建了东园门等。共计完成大的和较大整修项目23项,零星小项目上百项。
1986年3月,区政府决定,投资600余万元,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园。聘请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达峰,参照清乾隆时期的豫园布局和江南古典园林特点,进行设计、指导。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整修豫园东部景区,包括玉玲珑、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周围景点。这一区域历来受破坏严重,修复工程较大,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环龙桥,扩大水面,修建积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珑照壁和百米积玉廊。一、二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修复内园古戏台。内园古戏台因周围居民居住,长期重门深锁,无法对外开放。区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支持下,动迁13户居民、2家企业,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间动工修缮古戏台
,贵州省三穗县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军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先后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杨志成将军照片: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名杨。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木街村,一个富裕家庭。我7岁开始上私立学校。1921年毕业于省立农业中学。1923年在重庆加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1926年春,随盟军赴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同年,经人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他在武汉中央军政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反对夏斗寅的斗争。后被派往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3师任连队政治指导员。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被打败后,担任总兵,在闽粤赣湘边界一带艰苦作战。1928年春,他参加湘南起义,在与前来镇压起义的许克祥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陈毅上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28团4连1营连长。他在反国民党军“进剿”战役中腹部受伤,后在反进剿中任留守处主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的管理,解决物资和医疗用品。1929年1月随红四方面军进军赣南、闽西,任军部副官长。1930年起任红十二军副官长、中央军政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委总经理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驻地主任、总供应部部长、政治委员。先后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红邮”、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信,建立了火器、弹药、服装、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多个工厂,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虽然受到“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打击,沦为供应部门的办事员,但仍然勤勤恳恳地做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1934年10月跟随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工作队主任。到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采购部主任、红军后勤部部长,参加过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12月任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部总台部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应部部长、黄河许巍司令员兼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长。1938年冬,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在苏共远东局党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刘亚楼等人准备经蒙古回国。然而,由于边境的严密封锁
1949年夏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先后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长、中南军委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组织领导中南地区各种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学校的建立,同时组织接收和发展地方轻工业。1955年调任解放军武装部监察部副部长。195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该院院长。1962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他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开国将军的故事里一直有“三”的说法。大家都知道“三个年轻人”就是“三个年轻人”,“三个年轻人”,因为这三个军事人才是最好的,但是其他不熟悉的年轻人是杨志成。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杨志成将军的小故事,让大家对这位开国名将有所了解。
杨志成有个外号叫“算命先生”。这个外号叫了他一辈子,有特别的故事。他说的时候,军事科学院的老人们都感叹:院长真好,难得,脾气好,人缘好,脾气好。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
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
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
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
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
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
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
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
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
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
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下豫园。
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城隍庙东已有东园,即今内园,豫园地稍偏西,遂改名为西园。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国军队强占豫园,大肆蹂躏。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被严重破坏,点春堂、香雪堂、桂花厅、得月楼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满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城隍庙和豫园作为驻扎外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园景面目全非。
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整个园林被上海豆米业、糖业、布业等二十余个工商行业所划分,建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园景日见湮灭。
扩展资料:豫园成为城隍庙西园以后,一直免费开放,东园于每月朔望之日也对外开放。豫园是城内游览和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豫园举办各类花展历史悠久,还有重阳节登高望远活动、元宵节灯会等游艺活动,平时常举办奇石、书画展和茶道活动等。
这些传统民间活动在日军占领上海后基本上停办。1979年以后,花展、灯会、书画展等活动相继恢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豫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