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苏州有名的老中医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苏州有名的老中医以及为什么却在自己走后让人把算命先生杀掉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香山居士是指谁庙门上的人物都是谁乾隆在街摊上算命***为什么却在自己走后让人把算命先生杀掉香山居士是指谁?
白居易
是白居易.
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司马。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尊号为“诗魔”。
香山居士是谁香山居士---白居易
[ 2006-9-7 15:01:00| By:天籁 ]
公元七七二年~八四六年‧唐朝
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唐山西太原人。发愤忘食,勤读儒书。中进士,为尚书。文章精简,诗平易解。为杭州太守时,访鸟窠禅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易曰:「三岁儿童亦晓得。」禅师曰:「八十老翁行不得。」后于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舍钱三万贯,绘极乐世界图。作偈:「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国。」有〈戒杀诗〉云:「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晚年,口不离佛号,手不释念珠。年七十五卒,着《白氏长庆集》行世。
赞曰
乐天居易进士高第屡次晋升尚书圣意
就教鸟窠佛法大意诸恶莫作谨记谨记
又说偈曰
聪明才智冠群伦勤学发愤大诗人
香山居士修净业苦海有情庆往生
诸恶莫作归依处众善奉行宝莲登
极乐世界何处是方寸无忧果自成
白话解
白乐天居士,姓白,名居易,所谓「居易以俟命」,意思就是听命运的安排;乐天是他的号。他是唐朝山西太原人,中国人叫山西人为「老西子」,又叫「醋乳子」,因为他们好喝醋;醋是酸的,所以他们讲话都有酸酸的味道。中国人叫江南人(如上海人之类的)为「臭豆腐」,因为江南人爱吃臭豆腐;臭豆腐很臭很臭的,可是他们认为很香。也就像美国人喜欢吃cheese(奶酪)一样,cheese臭得不得了,他们拿它当宝贝,爱不释手,比念佛还注意。
这位香山居士也是山西人,大概因为醋喝多了,所以肺有毛病,身体不太健康。虽然这样,他还是勤读儒书,常常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很喜欢读书,读得吃饭都忘了,睡觉更不要讲了,穿衣服也不注意了。因为他不太注意吃饭、穿衣、睡觉,所以弄得身体不健康。所谓「勤读儒书」就是时时刻刻、念兹在兹用功读书。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眼睛看着书,口里念著书,心里想着书。又有「三上」的功夫:路上、厕上、枕上——走路的时候可以背书,在厕所里也可以背书,晚上躺在床上,入睡之前也可以先背书。白居易懂得用这些方法,所以后来中了进士,以后又升为尚书。尚书是很大的官,就像现在部长级的官,如卫生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等这些长,至于他长得究竟有多高,那没人知道。
他曾经在杭州做太守,那时候他听说有个鸟窠禅师,是个很有修行的大德高僧,于是就慕名而访。他请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他一听,觉得这简直没什么意思!我是一个大文学家——文章精简,作诗也很通顺的,为什么你和我说这么浮浅话,这就是佛法吗?于是很轻视地说:「喔!连三岁小孩也懂得这个!这就叫佛法大意吗?」
各位想一想,「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不是容易做到?你觉得「诸恶不作」很容易,却不知不觉中就打了妄语,生了痴念、瞋念、贪念,贪瞋痴慢疑在不知不觉中就生了出来——即使只生一个恶念,也叫「恶」。关于「众善奉行」,你说:「我愿意做善事。」可是你做善事总没有像做恶事那么诚心。例如你拜佛的心,总没有你欢喜吃好东西的心那么诚;你欢喜吃好东西,心心念念都想:「或者我去买一点,或者我作一点,或者我怎么样一点……。」打的妄想不知有多少点!你拜佛要是有那么一点的诚心,也就够了,可是拜佛的诚心,就是没有吃东西的诚心那么浓厚、强壮。所以不用说旁的,就拿打妄想想吃东西这一点,「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就不容易做到。所以鸟窠禅师便回答说:「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信佛了。信佛以后,舍钱三万贯,描绘极乐世界图,然后题了一首偈颂:
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国
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国土,没有一切诸恶及众苦;愿像我这么年老又有病的人,一同生到极乐世界去。
他又作过戒杀放生的文章,有一首偈颂是这么说的: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不要以为其它众生的性命不如人那么高贵,觉得它们很渺小,很微贱。它们也有骨头,也有肉,也有皮,和我们人都是差不多的。我劝你不要打树上的小鸟,为什么?因为幼鸟还没长大,在巢中等着母鸟去喂,它才能活。所以这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仁心仁术。我们也应该说,「劝君莫打山头兽」,不要到山上去打猎,山上的畜生也是「子在巢中望母归」,所以不应该杀生。
白居易晚年非常诚心念佛,在香山寺组成一个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晚年念佛,是口不离佛,佛不离口;手不离珠,珠不离手,专心致志修净土法门。活到七十五岁就往生了,着有白氏长庆集行世。这儿有几句很浅白的话赞叹他——
赞曰
乐天居易,进士高第:白居易也叫白乐天,他中过进士。
屡次晋升,尚书圣意:他的官位屡次往上升。他做过尚书,皇帝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忠心。
就教鸟窠,佛法大意:他拜访鸟窠禅师,向禅师请教佛法大意。
诸恶不作,谨记谨记:鸟窠禅师告诉他:「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你好好记得这两句话就够了。」其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道理是很好的。
又说偈曰
聪明才智冠群伦:他很聪明,很有才智,为一般人之冠。
勤学发愤大诗人:他很勤学,发愤读书,所以成为一个大诗人。(注1)
香山居士修净业:他到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专修净土法门。
苦海有情庆往生:苦海里的一切有情,很庆幸能往生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归依处:「诸恶莫作」就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一生若能不作诸恶,这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众善奉行宝莲登:你再能众善奉行,那就是真念佛,就可以得到九品莲华为父母。
极乐世界何处是:虽说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十万八千里,那里当然有极乐世界,可是莫如我们「方寸无忧果自成」。
方寸无忧果自成: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忧愁这个,烦恼那个,忧愁太阳几时掉下来,担心火星什么时候没有了,烦恼这个天什么时候就塌了,地什么时候就陷了,我妈妈死了会不会堕地狱,我爸爸亡了有没有生到极乐世界?一天到晚打这些妄想,那么你就是念佛,那佛号里也掺杂了很多垃圾。要是像这样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想上想下、想入非非,那极乐世界也不乐了。那应该怎么样呢?要「方寸无忧」。你什么也不忧不愁,一心念佛,那一定会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修念佛法门,必须无忧无愁,也不哭、也不笑,也不老、也不少,也不吵、也不闹,如此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唐朝白居易,号称「社会诗人」,其诗老妪能解,人称「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白居易一生用功至勤,甚至口舌成疮,手肘生胝。
补注:香山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的南侧,白居易晚年退隐之后,定居于此,并自号“香山居士”,可见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白居易居士念佛偈
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的别好号。
香山居士是谁,指迷居士是谁?香山居士是指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指迷居士,真实姓名许世有,1983年生,祖籍福建,字解玄,号指迷。2014年1月创建指迷居士算命网,2014年2月入选中国易学名人名师名家。
香山居士这个称号是指谁?是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他在唐贞元年间考上进士,曾任左拾遗等职。因为直言抗谏,又写下《秦中吟》、“新乐府”等诗,“为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被起用为杭州知州、苏州知州等职。
他的诗作通俗易懂,据说能够流传于老太太、兵士、僧徒口中。他不但是最早使用词这种新的文体进行创作的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之一。他早年所写的“讽喻诗”,以《秦中吟》等为代表,广泛的揭露了当时各种弊政和民间疾苦。这些诗歌,主题集中、语言流畅通俗,影响很大。但他在贬官后,思想逐渐消沉,写了大量“闲适诗”,以身边琐事为题材,表现出乐天知命、消极苟安的思想。
拿剑的是秦琼
小说《西游记》里说: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皇大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拿钢鞭的是魏迟公
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一天,唐太宗梦见一位大将军来向他求救。那位将军说:“我是东海的龙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间降雨,唉!我去迟了,以致河水干了,土地裂了,全国各地都闹旱灾,玉帝知道后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时由你的大臣魏征监斩,到时候,您如果能想办法让魏征不来,我就能活命。”太宗很同情龙王,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征来陪他下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征实在太累了,就打了一个盹儿,谁知他竟然在梦中去监斩了。
从此以后,海龙王的冤魂每晚都来找太宗,抱怨他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答应了。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
关于门神,
1,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
2,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
3,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
4,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门神在人物上是有区别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唐朝时期的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
5.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
6.其他:
老少太监门神、宫娥门神、哼哈二将门神、加官进禄门神、富贵进爵门神、字匾门神等等。
具体你可以看看这里:http://pp.the51/photo/yishu/china_paint/2638/8111514212469.html
本文看点:主要谈及“乾隆汉人说”这一谣传从乾隆时期到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流变,即,许多文学作品中关于算命先生说乾隆乃汉人的说法,从历史上讲“有些影子儿”。乾隆母亲是谁有四种观点:钮祜禄氏、钱氏、李氏、陈氏。
算命先生可能说的是:皇帝呀,你是我们汉人的后代,你应该反清复明呀。不能数典忘祖,忘记自己是汉人
对于乾隆杀算命先生这种根本无法查证的谣传,根本没必要按照历史真实去跟它较真儿。回答者能够说出的根据也无非是小说或影视剧,连野史的资格都不够。
钮祜禄氏
首先,清朝的各项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皇帝想去微服私访也基本不可能,皇帝虽然权力大,但“祖宗制度”是不敢违抗的。
其次,这种谣传或说民间故事,只是利用迷信、宣传迷信的一种手段。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有此“幸运”被作为主人公。只不过乾隆所在的清朝,离现在最近,乾隆的知名度也比较高。特别是七下江南,让南方的百姓能够一睹“天颜”,绝对是最大的大事儿。所以,各种人都会怀着各种心理去编排各种故事。
最后,看了看一些回答者,回答的结果都在说乾隆下江南期间发生的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戏说乾隆》里的桥段。但根据以往的各种传说,无非是“继续消费乾隆的母亲是谁”这个争论。
小说就是小说,不需要历史依据,特别是武侠小说。文艺是文艺,历史是历史,把文艺当历史的人只是小孩子儿而为。
在回答“包拯死后为何展昭就消失了包拯去世后,展昭为何一夜之间消失无踪,他究竟去了哪里呢”“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被活埋前,太监们为何要在她头上倒石灰”“康熙驾崩当夜,雍正就赐死了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这是什么原因”“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等问题时,我都说过一个观点:
即使是正规的历史剧,也不能当历史。它的有限的历史事实,也会被编剧根据文艺创作的规律去进行:添加删减、转换挪移(例如《走向共和》中把同治皇帝造圆明园被木材商欺骗,挪移到20年后翁同龢身上),甚至为了主要人物而去编造故事去烘托主人公(例如《走向共和国》为了表达甲午战败不是李鸿章的个人责任,而胡编乱造李鸿章为了反贪腐整顿军纪杀死自己亲信黄瑞兰)等。
所以,对于文艺作品,无论打着怎样的历史旗帜、穿着什么样的历史的外衣,都不是正经历史,都不能信。
信的前提是你得经过历史查证才能信。否则,拿着所谓历史剧去当历史四处炫耀,只会让懂行的人笑话。
乾隆作为活着的次子,没有必要去“狸猫换太子”
乾隆生于1711年,但在其前面有弘晖(1694—1704年)、弘昐(1697-1699年)、弘昀(1700-1710年)、弘时(1704—1727年)、弘历(1711-1799年),同年还有弘昼(1711-1770)。乾隆是老四,但前三个都在1711年之前死了。所以,弘历应该是活着的老二、比其小三个月的弘昼是老三。
那么,当时的胤禛又不知道自己会当皇帝,又不知道乾隆几岁后会得到康熙的喜欢,这些都是在此之后的历史,我们知道,当时的胤禛可不知道。所以,他有必要去调换个儿子吗?他也不缺儿子呀。
如果是长子完全有这种可能。
虽然这是文艺创作,是编造。但既然要编,总得编得像模像样。空穴来风,也得有“穴”呀。这个“穴”就是乾隆的母亲是否是汉人。
雍正二年,康熙第12个儿子的笔误,造成乾隆生母之谜:之后派生出满人—汉八旗—汉人,直至出现乾隆是汉人的故事流程。而乾隆是汉人的说法是从晚清开始的,前两种则在雍正、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
雍正二年二月十四日,雍正册封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贵妃、格格钮祜禄氏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但雍正传旨给12弟允祹的时候,出了问题。允祹为了自己方便一方面字迹潦草,一方面钮祜禄氏“简写”为钮氏。礼部接到草稿后制定“册封金册”的时候,官员们认错了,因为这次分封的四人中有三人都是“汉八旗”出身,即年氏、耿氏(弘昼的母亲)、宋氏。
允祹
为此,礼部就认为“字迹潦草的钮氏”是“钱氏”。由此制作了“金册”。等发到钮祜禄氏的时候,才发现问题。
六月份,宗人府上疏奏允祹的错误,请求雍正给予处罚:贝子允祹,将圣祖仁皇帝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应将允掏革去固山贝子,降一等,授为镇国公。(雍正)从之。这份记录在《雍正实录》就可以找到。
紧随其后的就是“丑女李氏”一说,这还引申出了“乾隆到底是在雍和宫出生还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出生”的争论,这一争论直接关系到“丑女李氏”是否是乾隆的母亲。
从汉八旗到纯汉人,只不过是我们汉人中某些人的阿Q精神而已:汉八旗我认为已经不是汉人了。
在当时,汉八旗和满人的妃嫔都具有继承权。例如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就属于汉八旗。汉八旗本身的汉人无论在风俗、信仰、行为方式都已经满化。
其本身都不愿意承认汉人,例如佟国纲在康熙二十七年就称,自己本身就是满人,是明朝人欺骗引诱祖先才进入汉地……
其最终,佟佳氏仍然隶属于汉八旗中的各旗。但是对于“反清复明”的个人、组织可不会管这些,既然你属于“汉八旗”那么,就可以以“汉人”身份挑动反抗精神。雍正的政敌们也会以此作为攻讦目标。
最后一个海宁陈氏,基本不用批驳了。
因为,孟森先生在1937年、郑天挺先生在1944年,已经驳斥了这一观点。金庸先生也早知道这一观点。所以,在《书剑恩仇录》的“后记”中也专门声明:乾隆和陈家洛是亲兄弟“是我的杜撰”。
书剑恩仇录
所以说,作为明清史大家的孟森先生的结论,在史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与海宁陈家没关系。
综上乾隆的母亲即使有争论,也是在汉八旗和满人之间争论,但汉八旗在当时已经不再认为是汉人。跟我们没啥关系的。
关于苏州有名的老中医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